继查阅陈伯吹档案资料后,9月23日,上海市宝山区档案局副局长、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朱晓明复来华东师大档案馆查阅宝山文化名人、大夏大学校友陈汝惠、李荷珍夫妇的档案资料。档案馆馆长汤涛会见接待,双方并就档案业务和文史研究的交流与合作进行了商谈。
大夏大学校友陈汝惠生于1917年1月17日,10岁丧父,家境贫寒,由其母及比他大10岁的长兄陈伯吹抚养长大。1934年至1939年,陈就读于大夏大学教育系。其受其兄陈伯吹影响,开始写作抗战时期,陈以笔代战,发表大量文章,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后成为上海孤岛时期进步的现代文学作家。陈一生与教育结下不解之缘,年轻时曾在上海执教小学、中学。1950年,陈汝惠随校长王亚南赴厦门大学任教育系副教授,领衔编写《高等学校教育学讲义》等。

宝山区档案局副局长朱晓明来档案馆查阅档案
陈汝惠、李荷珍伉俪都在大夏大学教育系求学,言传身教培养了陈佐洱三兄弟。长子陈佐洱曾任国务院港澳办常务副主任,在香港回归祖国与英国的谈判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回忆录《交接香港:亲历中英谈判最后1208天》于2012年9月出版。次子陈佐沂现为浙江大学教授,幼子陈佐湟是国家大剧院艺术总监、著名指挥家。侄子陈佳洱为陈伯吹的儿子,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96年至1999年任北京大学校长,现为北大物理学院技术物理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