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档案馆新闻

著名作家叶开校友向学校档案馆捐赠著作及手稿

发布日期: 2013-10-18   浏览次数 288

2013年10月17日上午,我校档案馆“文化存真,反哺母校”系列活动第一季——“著名作家叶开校友著作及手稿捐赠仪式”在档案馆二楼会议室举行,华东师大副校长范军出席仪式并向叶开校友颁发捐赠证书。对外联络处长邢和祥、中文系党委书记余佳、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虞潇浩、档案馆原馆长朱小怡等出席捐赠仪式。捐赠仪式由档案馆馆长汤涛主持。

在捐赠仪式上,档案馆副馆长魏明扬首先从丽娃河畔走出的作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的研究专家和文学教育的思考者三方面介绍作家叶开校友的文学创作成就。叶开,1987年入华东师大中文系,2004年获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收获》杂志社编辑部主任。此次叶开捐赠了包括《青春期》、《爱美人》、《秘密的蝴蝶》、《我的八叔传》、《三人行》、《口干舌燥》、《野性的红高粱:莫言传》、《莫言的文学共和国》、《对抗语文》等全部著作和部分手稿。

范军副校长为叶开捐赠著作及手稿揭幕,并为叶开颁发捐赠荣誉证书。

范军副校长与叶开校友共同为捐赠著作和手稿揭幕

叶开校友发表了题为《我们时代的精神世界》的讲演。在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后,他热情洋溢地说:“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的这次活动,我觉得具有深远的意义。这次收藏,提出了一种坚定的审美和判断的尺度,是对文学作品、是对文化传承的一种肯定,也是对一直在思考着民族、文化、思想以及未来的作家的一种鼓励。我愿意作为一个开始,而让更多的、更优秀的校友作品,加入到档案馆的收藏中来。”

叶开校友发表捐赠感言

范军副校长做总结讲话,他首先对叶开校友的慷慨捐赠表示感谢。范军表示,华东师范大学是一所有历史底蕴的学校,一个学校的档案,就是这个学校的历史。档案馆有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后人就是通过档案馆来认识学校的文化底蕴。档案馆举办这次捐赠活动既有创意且意义深远,他希望档案馆能继续举办这类活动,使我校的历史底蕴和人文底蕴更加雄厚。

范军副校长作总结讲话

档案馆馆长汤涛告诉记者,此次叶开校友慷慨捐赠著作和手稿,是校友对母校的支持和信任。前不久,党委书记童世骏在校友会成立时说过“华东师大与校友是共同体,既是利益共同体,还是价值共同体和情感共同体”,陈群校长提出“华东师大不仅是几万在校师生的学校,也是数十万校友的学校”。此次校友捐赠档案馆,充分体现了学校是校友的学校,档案馆是校友的档案馆,档案馆的事业就是校友的事业。

据介绍,档案馆举办“文化存真,反哺母校”系列活动,基于三点考量:第一、通过发掘校友文化资源,采集当代文化记忆,丰富档案馆藏资源,传承大学文明;第二,通过建立著名校友“人物档案”,发挥档案这一特殊媒介的传播力,为日后建立人物研究打下基础,凸显档案工作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价值;第三,通过举办叶开校友著作及手稿捐赠活动,树立示范效应,彰显校友对母校的文化贡献,希望唤起更多的校友支持学校的档案文化事业。

捐赠仪式结束后,叶开校友接受了档案馆的专题访问,并参观档案馆和校史馆。

捐赠结束后,与会人员合影

叶开校友接受档案馆专题访问

 

叶开校友参观学校校史馆

(俞玮琦/文, 寇思、王永毅、瞿仰/摄)

 

附录:叶开校友捐赠感言

我们时代的精神世界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各位朋友,你们好!

今天早上在这里,站在大家面前,我感到诚惶诚恐,一时不知该说什么才好。所以,请允许我稍微紧张一下,也请大家原谅我接下来可能犯的错误。

在场的嘉宾中,有母校的校领导、有中文系的党委书记、有教过我的老师、有老同学、有媒体界好友、有师弟师妹、还有同桌的你。新朋虽然不多,老友确实济济。在这种场合下竟然要当众自我吹嘘一番,实在需要很大的勇气。不小心吹过头了,老友们难免会心一笑,让我丢盔卸甲,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败下场去。

承蒙母校档案馆的关心,收藏并展览我迄今为止创作的所有作品,并举办隆重的捐赠仪式。

作为一名仍然“健在”的作家,一名在各方面都还不够资深的校友,我对此深感荣幸,也深感鸭梨山大。上月,档案馆负责人把这件好事通知我时,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我觉得,这个荣誉跟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相比,更让我感到幸福。活用一下小伙伴们爱用的词,可以说是幸福得“外焦里嫩”了。

我学术水平有限,文学创作成就有限,原本配不上这项荣誉。我的老师、我的学兄学姐、我的师弟师妹,很多人都比我有成就,很多人比我有名,很多人比我有钱。但档案馆却先把我给“收了”,这让我幸福中又窃窃地大惑而不解。我想我唯一毫不逊色、甚至可以大言不惭地说成就很高的,是在这座美丽校园里拥有了爱情。我虽然已经感到很幸福了,但我太太比我幸福得多——二十多年来,她一直在华东师范大学美丽的校园学习、工作,对我而言,她就是我所爱的母校的形象代言人。

站在这里,我觉得过于光荣,以至于感到很紧张。

我去过各地、各种场合,做过各种讲座,从来没有觉得像今天如此鸭梨山大。一九八七年有幸进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求学时,我就产生过那种深深的、时不我待的紧张感——在座的一些同学可能听我说过,当年一进校园,看到那么多女生走在路上,我就心花怒放,觉得自己来到了人间天堂。我扛着简陋行李,行走在悬铃木树浓荫下,内心充满欢喜。九月晨光在树叶上跳跃,狐狸一般美好。美国大诗人庞德的名作《在地铁站上》这样写道:“那些脸庞在人群中闪现/湿漉漉树枝上一朵朵花瓣。”

我在进入学校的一瞬间,就看到了自己的未来,自己的幸福,自己的人生。

我是广东省雷州半岛上一个小镇边民,家乡偏远,信息不通,上大学之前从来没有到过家乡五十公里以外的地方。

过去的糗事趣事乐事一件件浮现心头。

过去江湖艺人耍把戏,都要到家乡外很远的地方去,行村镇、走街串巷,但从来不在自己的家乡表演。我现在的感受,正是如此。

无论如何,我内心总为此感动。

恭喜你,答对了!用叶开这块又大又硬的砖头抛出去,换来更多更细更嫩的玉石,这是一桩多么好的好事!

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这一开业内先河的创举,可谓高瞻远瞩,可谓决胜未来,可谓老谋深算,这样优雅、高级的文化活动,以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将会显得越来越有意义。

经过三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之后,我们国家已从一个物质极度贫乏的时代,变成了一个物质相对丰富、对有些人来说是物质极度过剩的时代,而我们的精神世界,仍然像过去那么贫乏,甚至因为遭受物质的大规模入侵,我们的精神世界比过去更荒凉。

二十六年前进入大学时,我理解不了何为“异化”,什么叫做“拜物教”,这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的经典词汇,让我深感茫然,考试还不及格。现在我知道了,我深深明白了:在这个“物化”世界里,人的价值依靠物的价值来体现,拎着爱马仕包包的女生比挎着热风包包的女生更加美丽,开着宾利跑车的男生比开夏利的男生更有魅力。个人的价值依附在物的价值之上,以物价衡量人价,成为这个时代的唯一尺度。这到底是一个最美好的时代,还是一个最糟糕的时代?一小部分正在思考的人们,都在思考;一大部分不再思考的人,完全不思考。

一旦人被“异化”,那么你作为人的价值就被抽空了,你就“物化”成了“土豪金”,你就“物化”成了超级跑车……顺便说一句,强烈要求《政治经济学》老师给我一个合格。谢谢!

精神世界上空空荡荡,物质大军在荒原上狂奔,带起漫天的尘埃。这样的世界,并不是人类精神世界中美好的景象。

现在,很多人深感中国的原创力不足,创造力贫乏,而越来越难以应对国际上的新挑战。我曾鼓吹过一个观点:二十一世纪,想象力是第一生产力。但我们可怜的一点自由思想,被教育、被物质侵蚀得千疮百孔,何来想象力?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力,没有创造力就没有一流的产品设计,没有一流的产品设计,就没有市场竞争力。

我国政府在若干年前就意识到原创力的重要性,也一直在逐年加大文化产业方面的投资。如果说,前三十年是经济建设期,那么今后三十年将是文化建设期。我在很多讲演时,都自作主张地向学生们说:进入文化产业,你们正逢黄金时刻!而文化产业的底层技术、或者说核心驱动力,是原创文学,是富有想象力、是有生动表现力的文学作品。

因为文化产品市场的无序,因为文学作品评价尺度的混乱,我们国家的文化产品生产正在重蹈工业产品生产的覆辙,缺乏原创力和创造力的文化产品被大量生产出来,但缺乏真正的市场竞争力。而价值的混乱,又导致整个文化评价的无序。

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的这次活动,我觉得具有深远的意义。这次收藏,提出了一种坚定的审美和判断的尺度,是对文学作品、是对文化传承的一种肯定,也是对一直在思考着民族、文化、思想以及未来的作家的一种鼓励。我愿意作为一个开始,而让更多的、更优秀的校友作品,加入到档案馆的收藏中来。

市场喧嚣,而美好的价值宛然。

我曾写文章说:“金钱长驱直入,皆因你的人生毫不设防。”

阅读、保存、思考,以丰富的美好作品装备自己的头脑,可以更为轻松地消融那些异化力量的巨浪。

再次感谢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的好意。

谢谢大家!

(本文刊登时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