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媒体报道

【上海档案】档案编研:倾心为大学史研究者提供可信赖的“食粮”

发布日期: 2018-11-11   浏览次数 150

高校档案馆大多藏有丰富的大学校史档案,而且校史悠久的学校还有大量晚清、民国的历史档案。譬如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不仅藏有1951年建校以来的档案,还藏有前身院校大夏大学、光华大学等8个全宗,馆藏各类档案总计30万卷/件。 为集聚档案文化效应,集中体现档案编研成果,从2013年期起,档案馆以馆藏档案为基础,编撰出版华东师大“丽娃档案”丛书。目前已出版的丛书包括华东师大“口述”系列、手札题词系列、党史系列、大夏大夏系列、光华大学系列等。

对档案馆而言,以“存史、资政、育人”的传播理念开展档案编研,是档案文化建设的题中之义。档案是学校文化发展最真实的记录,而档案编研是将“静态的”史料转化为“动态的”史料、把“死档案”变成“活信息”、把“档案库”变成“思想库”。恰如龚自珍所云,“掌故不备,则无以储后史”,“能见档册,能考档册”为“其福甚大”。档案的利用形式有多种,档案编研是其中主要的一种。就档案编研成果的形式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抄纂型、编述型和著作性。我们结合目前档案学界关于档案成果类型的划分,依次先容华东师大“丽娃档案”丛书中的档案编研成果及其内容。

抄纂型编研成果

抄纂是一种按照选题整理、公布档案原文的编研工作。华东师大在档案编研成果方面,抄纂型成果与其他形式成果相比,成果最为丰富。2011年,华东师大启动大夏大学、光华大学校史编纂工作。而编撰校史的首要任务,便是进行基础性的原始资料发掘和整理工作。在大夏大学建校90周年(1924—2014)以及光华大学建校90周年(1925—2015)之际,档案馆编撰出版的《大夏文萃》《光华文萃》,均属于抄纂型的档案史料整理出版成果。《大夏文萃》主要收录在大夏大学任教的教师发表在《大夏周报》等校刊上的各类文章,是研究大夏大学教授群体以及学术发展的重要依据。《光华文萃》根据馆藏光华大学的校刊资料,选录在光华大学任教的教师发表的各类文章,反映了大学知识分子的学术思想、文化追求和精神风貌。

2015年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先驱、政治家、教育家、大夏大学校长王伯群先生诞辰130周年,也是华东师大前身之一大夏大学创校91周年。为发掘学校历史,纪念先贤、启发来者,档案馆编撰出版《王伯群与大夏大学》一书。该书是王伯群与大夏大学史料选辑,主要收录了王伯群校长自1924年至1944年执掌大夏大学期间所形成的书信、文稿、公函、布告、会议纪要等多种原始档案,从办学思想、经费筹募、教师聘任、学生管理、学校总务、附中办理以及服务社会等方面的各种文献档案,展示了王伯群校长的治校理念、办学理论和教育实践。作为华东师大“丽娃档案”丛书之一种,该书所收大部分档案为首次整理并公开刊布,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对有关学人研究王伯群校长,研究大夏大学,乃至研究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历史,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16年是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光华大学校长张寿镛先生诞辰140周年,也是华东师大前身之一光华大学创校91周年。华东师大档案馆出版了《张寿镛校长与光华大学》,该书辑录内容主要为张寿镛担任光华大学校长期间形成的书信、文稿、公函、布告、会议记录等多种档案文献。所选材料主要来源于华东师大档案馆馆馆藏光华大学档案全宗,其他来源均注明出处。该书按照专题汇总材料,在专题内根据时间顺序排列,涉及的专题为办学理念与教育思想、校务决策与治理、办学经费筹募、教职员聘任和管理、学生事务管理、后勤总务管理等。

现代教育家欧元怀先生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曾创办大夏大学并担任第三任校长、华东师大筹办人之一。为此,华东师大档案馆结合馆藏的书信、文稿、公函、会议记录等档案等资料,编撰出版《欧元怀校长与大夏大学》一书。由于欧元怀长期在大夏大学工作,该书所涉及的内容也贯穿其大半生,反映了大夏创办、西迁贵州、重返上海、并入华东师大等历史过程,是研究大夏大学历史的第一手参考资料。

与此同时,华东师大档案馆编撰了《华东师大档案馆藏名人手札》、《华东师大档案馆藏名人题词》。前者收录华东师大前身大夏、光华办学期间的部分名人手札九十一通,每通手札均拟写标题,并附有作者小传以及信札释文。该书所收手札为首次向社会公开,对研究历史人物、大学史等均用参考价值。后者编入大夏、光华、华东师大等时期国家领导人、著名学者的题词133幅。将一所大学所收藏的题词选编出版、公之于众,无疑可从历史研究、艺术鉴赏等多角度发挥题词的文化传承作用。基于这样的认识,华东师大档案馆从馆藏名人题词中精选了一部分,汇编成这本书。
大学办理附中的模式在民国时期就较为成熟。新中国成立以后,大夏、光华附中合并成为华东师大第一附中。为汲取过去大学办理附中的经验,编撰出版《大夏、光华大学附中史料汇编》。

1945年至1945年,大夏大学在贵州赤水期间,大夏师生以其爱国主义热情和敬业为民的精神推动了赤水经济与文化教育的发展,为赤水播下了科学文化种子,赤水这座偏居黔西北川南一隅的小城扩大了视野,逐渐走向全国,放眼世界。为整理这段历史,档案馆编撰出版《大夏大学与赤水》一书。

华东师大档案馆馆藏的8个全宗中,除了以上档案编研中涉及的大夏大学、光华大学全宗外,还有华东师大档案全宗,该全宗涵盖党群、行政、教学、科研、产品、基建、设备、出版、外事、财会、声像、实物、人物13个大类,全面记录了华东师大的办学历程和办学成果。为展示历届党代会确定的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和建设目标,深入了解学校在党委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发展历史路程,华东师大档案馆编撰了《中共华东师大历次党代会文件汇编》、《华东师大纪事》。

编述型编研成果

编述是指把人们需要的档案信息提炼以后,用新的、不同于原先档案分类排列的体例,重新组合的编研工作。华东师大档案馆依据丰富的馆藏档案资料,参与编撰了多部编述型的编研成果。

在大夏大学、光华大学建校90周年之际,华东师大出版的《大夏大学编年事辑》《大夏大学:90年90人》《光华大学编年事辑》《光华大学:90年90人》等书均属于编述型成果。《大夏大学编年事辑》采取“以年系月、以月系日、以日系事”的形式对大夏大学二十七年办学中形成的档案进行了整理。该书所依据的史料主要来源于华东师大档案馆藏大夏大学校务会议档案以及《大夏周报》等校刊,同时也收录了《申报》等其他史料作为补充。该书为研究大夏大学的办学理念、学术发展、教育教学、校园建设等提供了基本史料。《光华大学编年事辑》在华东师大档案馆藏光华大学档案全宗的基础上,吸收其他史料,形成了反映光华大学二十六载办学历史进程的完整史料编年,为学者研究光华大学以及民国高等教育提供了基础资料。

《大夏大学:90年90人》分为两部分:夏雨篇、桃李篇,分别为大夏大学教师与学生的人物志略。《光华大学:90年90人》根据光华大学校训“格致诚正”,分为“格致篇”与“诚正篇”,分别为光华大学教师与学生共90人的人物志略。上述两书在编写过程中,主要利用馆藏档案和文献,同时参考了部分文史资料,为展现大夏、光华师生在教书育人、追求真理等方面的风貌供了参考资料。

此外,口述历史自上个世纪中叶发端于美国之后,如今已在世界各地得到认可,逐渐被运用到不同学科。在档案学学科内,口述档案也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华东师大档案馆在掌握口述史相关工作方法的基础上,对近百位老干部、老教授、老校友进行了访谈,获得了大量录音、录像、文字以及实物资料。为实现口述档案保存校史、文化育人的功能,档案馆先后在“丽娃档案丛书”中组织出版了以口述档案为主的《丽娃记忆:华东师大口述实录》(第一至四辑),100余人。出版时考虑到文字的可读性,在原始口述档案的基础上进行了不违背原意的文字加工,因此归为编述型编研成果。

著作型编研成果

著作性编研成果是指以档案资料为依托,蕴含编研人员独特的创造性思维的编研成果。著作型编研成果不单纯以提供档案信息为目的,而是基于档案进行研究,得出一定的观点,形成论文或专著等。

在圣约翰大学第十一届世界校友联谊会召开前夕,华东师大组织编撰的《圣约翰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正式出版。为编撰该书,编研人员查阅了大量原始档案文献,并先后走访了数十位老校友、校友亲属和历史学家,建立了一批口述档案。该书从办学渊源、文脉传承和学科发展史的角度考察、研究圣约翰大学和华东师大之间的关系,某种程度上也是以圣约翰大学部分系科并入华东师大为个案,以圣约翰大学和华东师大之间的文脉传承为重点,就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进行的专题研究。

修志是修史的重要前提。为此,华东师大编纂《华东师范大学志》。编写小组成员悉心投入,查阅了万余卷档案,收集了大量校志编撰资料。校志记述的内容包括学校沿革、领导体制与组织机构、院系、学科建设、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德育、体育与校园文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理科科学研究、教职工、国际合作与交流等,为全面了解华东师大的发展历程提供了重要参考。

综上所述,档案馆编撰出版华东师大“丽娃档案”丛书,目下为止,已完成21种,约1800万字,这批档案编研成果,充分展示和传播大夏、光华、圣约翰,以及华东师大的历史文化内涵。计划未来三五年,档案馆计划完善口述史等各大系列、以及编撰《华东师范大学史》《光华大学史》《大夏大学史》等,算对学校档案校史编研的一个回顾和总结。

在编撰 “丽娃档案”丛书过程中,档案馆通过举办新书发布会、研讨会和座谈会等形式,挖掘档案蕴藏的典故、故事和人物,大力借助媒体广泛宣传,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2014年5月30日,档案馆主办了《大夏大学编年事辑》系列图书出版座谈会,中新社、《东方早报》《青年报》等做了广泛报道。

——2015年5月18日,由档案馆与宣传部联合主办的《丽娃记忆:华东师大口述实录》。新华社、澎湃、中新网等大量报道。其中新华社以“《丽娃记忆》新书发布,用口述记录华东师大历史”为题进行报道,指出,“《丽娃记忆:华东师大口述实录》新书日前正式发布,通过对钱谷融、周有光等27位老干部、老教授、老校友的“抢救式访谈”,记录学校的历史。”

——2015年5月27日,为纪念光华大学建校90周年,华东师大档案馆主办《光华大学编年事辑》系列图书出版座谈会。光明网、澎湃、解放日报等媒体进行报道。其中《文汇报》以《光华博雅教育曾与欧美同步》为题进行报道。报道说:华东师大举行《光华大学编年事辑》、《光华文萃》、《光华大学:90年90人》系列图书首发式,纪念光华大学成立90周年。“博雅教育、信誉制度和学分制并积点制,一直是国内诸多高校甚至中学争相向国外名校看齐、效仿的“时髦举措”。不过,华东师大档案馆最近出版的一套“档案丛书”却表明,这些动作上海早已有之。”

——2015年10月15日,档案馆《王伯群与大夏大学》新书发布会,远从美国、贵州以及沪上的亲属和慕名者济济一堂,《人民日报》、新华社、中新社、《解放日报》、上海电视台等全国20余家主流记者现场报道。其中,《解放日报》以《同盟会元老档案解密:力保鲁迅演讲 力促张学良抗战》做了长篇报道。

——2016年6月2日,为纪念光华大学校长张寿镛诞辰140周年和迎接华东师范大学65周年校庆,档案馆举办《张寿镛校长与光华大学》新书座谈会。文汇报、上海观察等十数家每天进行报道。人民网在《胸怀家国 教育家张寿镛与光华大学的故事》报道说:“张寿镛(1876-1945)是光华大学创办人,首任校长。他1925年在上海创办光华大学,并担任校长长达20年。““张寿镛(1876-1945)是光华大学创办人,首任校长。他1925年在上海创办光华大学,并担任校长长达20年。”

——2017年6月4日,档案馆举办“陟彼兰台 斯文在兹:华东师大档案馆藏名人手札展”。 本书所选人物函札,主要分三部分:一是民国时期各界有影响的人物手迹,如政界的蒋经国、孙科、张学良、何应钦、潘公展,外交界的胡惟德、张歆海,文化界的胡适,工商界的钱永铭,教育界的蔡元培、朱家骅、杭立武、王伯群、欧元怀、张寿镛、朱经农、廖世承;二是各领域先驱人物或各学科专家学者,如中国近代科学奠基人任鸿隽,中国现代心理学奠基人张耀翔,中国文化学奠基人柳诒徵,中国近代会计界先驱谢霖,近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之一吕思勉,民国四大经济学家之一刘大钧,数学家朱公谨,地理学家翁文灏,化学家陈裕光,物理学家周昌寿,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哲学家蒋维乔,法学家苏希洵,出版家赵家璧。第三是为当时的社会闻人,如杜月笙等。

——2018年6月6日,澎湃以《大夏大学建校94周年,<欧元怀校长与大夏大学>出版》,报道说“全书以欧元怀担任大夏大学校长期间(1945年至1951年)的史料为主,从教育思想、校务治理、经费筹募、教职员管理、学生管理、总务及其他共六个方面发掘、整理原始档案。” “欧元怀是著名教育学家,为什么学界鲜有研究?汤涛表示有如下几个原因:“首先,限于历史原因,欧元怀在1951年之后,事实上脱离了教育管理和科研的一线,所以对他的研究是相当有限的。第二,关于欧元怀与大夏大学关系,鲜有公开的档案文献出版,这是最主要的原因,导致学者研究无米之炊。不过,这也是我们编撰《欧元怀校长与大夏大学》一书的目的和动力,希望发掘相关档案文献,为广大学者研究提供可以信赖的 ‘食粮’。”

2017年6月1日,《光明日报》在一版对华东师大的经验予以专文总结报道,说:“华东师大通过挖掘校史中的文脉传承和人文积淀,将静态的档案史料转化为动态的育人资源”。“档案库成了思政工作取之不竭的思想库,‘丽娃档案’系列丛书成了校园的知名文化品牌。”

档案馆编撰“丽娃档案”这套丛书,全方位呈现大夏、光华和华东师大的办学概况,一是希望成为华东师大的自我认知和集体记忆;二是期望通过发掘相关档案,为研究近现代中国高等教育提供了第一手史料,为广大学者研究提供可以信赖的 ‘食粮’,成为人们了解近现代中国高等教育曲折发展脉络、研究中华民族科教振兴艰苦历程的资料来源和研究参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孙邦华教授在翻阅“丽娃档案”丛书时,赞叹道:华东师大档案馆默默无闻,整理编撰上千万字的档案史料,真是“功德无量”。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师韩戍博士是光华大学和储安平研究专家,在研究中,有参考光华大学系列档案文献,他认为,华东师大档案馆编撰“丽娃档案”丛书,可谓“嘉惠学林,功莫大焉”。复旦大学校史研究室主任钱益民曾多次参加华东师大档案编研座谈会。他说,华东师大档案馆编辑史料,是不朽的事业。中国有那么多名牌大学档案馆,馆藏比华东师大丰富的有很多,可只有华东师大档案馆推动了一系列的编研工作,短短五六年就使前身大夏、光华、圣约翰三所消失的大学得以重生,已经形成系统的史料,王伯群、欧元怀、张寿镛等校长重新进入公众的视野。他希望档案馆继续推进华东师大档案史料的编撰出版工作,满足广大研究者的期待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