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档案馆朱小怡研究馆员一行三人专程赴北京采访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的老校友。此次访谈,是为学校文化建设项目《河畔名黉——上海圣约翰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一书收集资料并建立口述档案。

与周有光(前)、周晓平(后排左一)先生的合影

周有光先生为档案馆题词
12月8日,编写组首访著名语言学家、文字学家、经济学家周有光先生。周先生于1923年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主修经济学。1925年因“六三事件”离校转入华东师范大学前身之一光华大学就读,先生的夫人、著名昆曲研究家张允和女士也曾在光华学习。访谈在周先生寓所进行,恰逢先生的独子、光华附中校友周晓平先生不期而至,更为访谈增添了校友欢聚的气氛。现年108岁的周有光先生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幽默风趣。从圣约翰大学到光华大学、从张寿镛先生到孟宪承校长、从精英教育到民众教育,从近代中国教育到教育国际化,先生娓娓道来,后辈如沐春风。原计划45分钟内完成的访谈竟然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2个小时。访谈结束后,编写组向周先生赠送了档案馆精心制作的先生夫妇在光华大学就读时的学籍档案、《河畔名黉》画册和学校文化礼品——圣约翰、大夏、光华、华师大校徽集。周先生心情愉悦,欣然为档案馆题词:“要从世界看国家,不要从国家看世界。”“了解过去,开创未来,历史进退,匹夫有责!”

采访校友、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吴永仁夫妇
此行赴京,档案馆工作人员还采访了几位身份特殊的校友。他们是同时拥有圣约翰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两校学籍的吴永仁、徐秀娟夫妇和吴冠芸教授。吴永仁、徐秀娟夫妇1952年院系调整时由圣约翰大学转入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学习,毕业后支援首都建设,分配至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工作直至退休。吴先生历任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副系主任、系主任、教授,曾担任中央电大化学课程主讲教师。打开档案馆制作的《河畔名黉》画册,同窗好友充满青春气息的照片令吴先生感慨万分,吴先生与我校已故教授刘恒椽先生同班,毕业后他们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访谈时,吴先生深情回忆了在圣约翰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求学经历和师生情谊,并向档案馆提供了一组珍贵的历史照片和文件。

采访吴冠芸教授
吴冠芸先生是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沈岩院士的研究生导师,中国第一位开创产前基因诊断的科学家。吴先生于1943年考入圣约翰大学化学系,1946毕业留校任化学系助教。1952年院系调整,从圣约翰大学转入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任教。吴先生关心学生,团结同事,带领有机化学教研组进入学校先进组室行列,她个人也于1960年荣学校先进工作者称号。虽然已于1961年调往北京工作,吴先生依然精心保存着当年的奖状,眷恋之情跃然纸上。退休后,吴先生积极投身公益事业,捐助多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成为中国扶贫基金会新长城捐助项目中最年长的捐助人。访谈结束后,吴先生向档案馆捐赠了一本个人画册签名本和一组珍贵历史照片。
校友们对母校的热爱以及他们为国家和社会所作的贡献给档案馆工作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采访活动为学校寻根溯源、继往开来增添了新的生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