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档案馆新闻

纪念大夏大学建校90周年《大夏大学编年事辑》系列图书出版座谈会举行

发布日期: 2014-06-03   浏览次数 457

2014年5月30日,为纪念大夏大学建校90周年,华东师大档案馆主办了《大夏大学编年事辑》系列图书出版座谈会。校党委书记童世骏,上海市档案局副局长邢建榕,校党委常务副书记曹文泽,以及档案编研领域的专家,大夏大学校友代表,学校办、宣传部、外联处,师生代表,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档案馆负责人共50余人出席了座谈会。会议由校档案馆馆长汤涛主持。

校党委书记童世骏做总结讲话

座谈会上,华东师大党委书记童世骏向为该书顺利出版付出辛劳的同志们表示感谢。他说,出版《大夏大学编年事辑》系列图书以及举办这次座谈会,都是为了向华东师大的前辈表达敬意。华东师大的整个历史既包括1951年以后的历史,也包括1951年以前的历史。在1951年以前的历史中,有三个重要的时间节点:第一个是1879年圣约翰大学成立的时间。圣约翰大学是中国土地上的第一所现代大学,它是华东师大建校、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第二个是1924年大夏大学成立的时间;第三个是1925年光华大学成立的时间。它们都是华东师大的重要纪念日。今年是大夏大学建立90周年,也是华东师大校园主体搬迁10周年,华东师大校园主体从苏州河畔搬到了黄浦江畔,代表学校的建设格局不断深化。今天我们拥有三万余学生,四千多教职工,是全国“985”高校之一。但是,不管我们发展到什么水平,发展到什么规模,我们都不能忘记我们的前辈,不能忘记我们学校精神的来源。

校党委书记童世骏、党委常务副书记曹文泽向大夏校友代表周子东赠书

童世骏指出,纪念华东师大前身学校的过程,也是我们整理历史、学习传统的过程。强调大学历史和大学精神之间的联系,是近年来高等教育办学过程中非常突出的一个趋向,是整个国家重视文化建设、重视富强之后对文明的追求,在高等教育事业中的一个侧面体现。华东师大有丰富和悠久的历史,有比较强的文史哲学科,对我校历史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是对学校前辈和校友应尽的义务,也是对在校师生应尽的义务,对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而言,我们也有义务做好这样一份研究工作。

童世骏最后说,大夏大学经历过非常坎坷的建校和发展历程,其艰苦程度是我们今天所遇到的困难所远远不及的。大夏大学“教授苦教,学生苦学,职员苦干”的“三苦精神”是华东师大精神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常讲“爱在师大”,爱是快乐的,幸福的,同时爱中也往往充满“苦恋”,因为,对民族和国家美好未来的追求,不光是铺满鲜花的平坦之路,更多是充满艰苦和曲折的开拓、探索之路。我们今天出版“丽娃档案”丛书的第一批著作,召开出版座谈会,意在缅怀前辈,继承遗志,发扬“三苦精神”,这就是我们纪念大夏大学建校九十周年的主旨。

代表发言

上海市档案局副局长邢建榕做了讲话。他认为,华东师大编撰的系列图书中的档案资料比较稀缺珍贵,编撰者花了很大的功夫,这些史料汇编中蕴含了不可替代的价值。他说,研究大夏大学的历史,对于华师大历史文化底蕴的挖掘和大学精神传统的宣传很有价值的。在上海的大学里,大夏大学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学校文化建设具有启迪作用。他指出,档案工作者不仅要挖掘档案,更主要是利用、开发档案并推向社会,在做好档案编研的同时,还要拍电视片、做展览,把档案与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融在一起,激发民众对档案的兴趣。

华东师大党委常务副书记曹文泽代表学校向大夏大学校友代表周子东教授赠送图书。

《大夏大学编年事辑》、《大夏文萃》、《大夏大学:90年90人》三书共计240余万字,是华东师大“丽娃档案”丛书的第一阶段成果,丛书由党委书记童世骏、校长陈群主编。汤涛介绍了丛书的编撰缘起和经过。他说,三种图书分别从历史、人物、文化三个纬度展开叙述,共同构筑起一个立体结构,对大夏大学校史研究做了一些探索,是档案馆向社会“讲好师大故事”的一次认真尝试。

大夏大学校友代表出席座谈会

研讨会现场

华东师大出版社总编阮光页介绍了出版社领导亲自挂帅,调动精干编辑力量完成图书出版的经过。华东师大教科院副院长黄书光教授、历史系张耕华教授、档案馆研究馆员朱小怡、教育部直属高校档案工作协会理事长周桂发、宝山区档案局副局长朱晓明、民国史专家完颜绍元、大夏大学校友代表周子东等分别在座谈会上发言。他们表示,首先被华东师大档案编研的敬业精神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所感动;系列图书做到了史事精编,取材广泛,把大夏大学办学的风格完整地体现出来,深化了对华东师大人文道脉精神的认识;华东师大通过编撰图书把学校前身的历史和故事告诉后人,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与会领导和专家合影

《大夏大学编年事辑》系列图书

 

(魏明扬 文/杨婷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