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档案馆新闻

加强档案宣传工作,讲好华东师大故事

发布日期: 2014-09-12   浏览次数 185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加强档案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充分挖掘档案资源的现实和历史价值,设计宣传主题,创新宣传形式,推出一批有档案特色、有社会影响力、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档案宣传精品力作,为档案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强大舆论支持。通过学习,我们认为,档案馆作为学校的重要文化机构,在宣传和传播档案文化中,我们创新举措,讲好师大故事。

编撰“丽娃档案”丛书,讲好师大故事。华东师范大学是在大夏大学、光华大学、圣约翰大学等中国现代大学基础上建设、发展起来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大夏、光华分布成立1924年和1925年,圣约翰大学成立的时间可上溯到1879年。这三所大学不仅为华东师大奠定了办学的物质基础,更重要的是留下了丰富的人文道脉和文化积淀。对于这一丰厚历史遗产最合适的讲述方式就是进行档案编撰研究。档案馆在校党政领导的支持下,着力实施“华东师大‘丽娃档案’丛书”工程,从大夏、计划圣约翰大学的档案研究入手,全面展开校史档案的编撰开发。2014年5月,作为纪念大夏大学建立90周年的贺礼,出版《大夏大学编年事辑》、《大夏文萃》、《大夏大学:90年90人》,三种图书书共计240余万字,以大夏大学校史为重心,分别从历史、人物、文化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探索,构成一个立体的校史研究结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目前,光华大学系列图书正在紧张编撰中,准备为明年的光华大学建校90周年献礼。

举办档案专题展,讲好师大故事。《意见》指出:创新服务形式。主动开发档案资源,积极提供档案信息服务,通过举办档案展览,全方位为社会提供档案信息服务。档案馆通过档案专题展览,加强大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华东师大档案馆将这一形式服务于讲好师大故事。先后举办了《纪念刘佛年百年诞辰图片展》、《纪念刘佛年百年诞辰实物展》、《王智量教授学术生涯实物展》、《我在档案中找到他/她:追寻校园爱情档案专题展》等。每次展览,档案馆都用心设计主题,用真实的史料突出学校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特色。如设计纪念华东师大前校长、著名教育学家刘佛年百年诞辰的图片展览,从“青年刘佛年”“教务长刘佛年”“校长刘佛年”“教育学家刘佛年”“共产党人刘佛年”五个方面对于一代师表刘佛年进行讲述,充分折射出刘佛年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给广大师生以强烈印象。王智量教授学术生涯实物展,展览主题突出翻译家王智量对于文学美的一份永不言悔的挚爱、追求,突出他在苏俄文学翻译和文学创作所取得的不凡业绩。 “我在档案中找到他/她”,通过追寻校园爱情档案,以真实的事迹、原初的照片,讲述了5对夫妇校友从校园牵手到并肩奉献社会的故事。这一叙述对华东师大的“爱”进行了深度阐释,非常具有华师大特色的故事讲述,引起了校内广大师生和社会媒体的广泛关注。

以特色档案资源建设,讲好师大故事。《意见》指出:加大开发力度,不断挖掘档案的价值,努力把“死档案”变成“活信息”、把“档案库”变成“思想库”。在资讯发达的时代,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选取留诸后人、存之久远的档案,会带来广泛的示范效应,也构成特殊形式的故事讲述。首先,开展《丽娃记忆:华东师大口述档案》抢救式访谈。在全国范围内,对24位80岁以上老教授、老领导、老校友进行口述实录访谈,同时还征集手稿、题词、著作等珍贵的人物档案,并出版书籍和举行展览;其次,建立“名人档案”。通过走访、探视、邀请前来访问等形式,档案馆加强了与一批知名教授和校友的联系,已经成功征集到中共中央纪委原副书记傅杰校友,以及徐中玉、钱谷融、王智量、俞立中等知名教授的手稿、著作和画作。举办 “文华存真,反哺母校”系列征集活动,征集到知名实力派作家叶开校友等现有全部文集和部分手稿;第三,推动知名校友的后人捐建档案。先后举办了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陈伯吹之子、北京大学原校长陈佳洱院士,秋瑾后人、“中国第一女飞将”王灿芝之女王焱,书画家马公愚之子、美国华侨学者马大任等来校寻根访问,捐赠先辈档案资料,讲述先辈故事,有力地支持了学校特色档案资源建设。

 

 

(原载2014年《上海档案》第8期,作者:汤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