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校友、各位媒体界的挚友:
上午好!非常高兴在这里跟各位一起见证《王伯群与大夏大学》这本书的出版,《王伯群与大夏大学》是华东师大集体记忆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于1951年10月16日,今天是10月15日,是华东师大校庆日的前一天。10月是我们学校的校庆月,是一年一度集中开展校庆活动的季节。今年我们在校庆月举办了一系列的活动。其中,有展现我们目前的学术实力的活动,比如终身教授年度报告。各个院系也把其他类型的高质量的学术报告安排在校庆月呈现给大家。有重要的合作交流活动,比如前几天刚刚闭幕的两岸四地师范大学校长论坛;我们和国外大学的一些重要学术交流活动也放在这个季节来进行。有重大的改革发展举措,比如我们借此机会揭牌了华东师大教师教育学院,这一学院的成立标志着我们将原有的以本科教育为重心的教师教育提升到以教育硕士为重心的新层次。
以上所举是展示华东师大目前实力和当下追求的重要活动。除此之外,我们还举办一系列与学校历史相关的活动,今天的新书发布会就是其中之一。当前国内许多高校热衷于把建校日追溯到很早以前,华东师大没有追赶这个风潮,我们还是把1951年10月16日作为华东师大的校庆纪念日。我们这样做,只是想表明我们更加重视华东师大作为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所师范大学的荣誉和责任,更加重视华东师大在1959年被中共中央确定为全国16所重点高校之一的荣誉和责任。当然,2006年华东师大进入国家985工程建设行列,也标志我们在新世纪所具有的荣誉和新承担的责任。但是,我们这样做,并不意味着对我们的历史、对我们的前辈不予重视;恰恰相反,我们把华东师大建设得更优、发展得更强,正是因为我们对前辈所怀抱的理想真正放在了心上、真正放在了实际行动上。
近几年来,在发掘整理学校前辈的精神、学校的历史传统方面,档案馆做了非常出色的工作,在我们学校的同事中间,对此都存有很好的评价。在他们踏实工作的基础上,去年我们纪念大夏大学建校90周年,得以出版《大夏大学编年事辑》等一套三种书籍,把大夏大学的史料、人物志传、校刊文章等公布于世;今年纪念光华建校90周年,同样出版了《光华大学编年事辑》等一套三种书籍。
今年是王伯群先生诞辰130周年。无论是对于回顾华东师大的历史、重温华东师大的精神,还是学习华东师大历届校友、历代前辈的精神,王伯群先生都是一个非常独特、非常重要的人物,或者说,王伯群先生是一个典范。华东师大中山北路校区的原址是我们前身学校之一大夏大学的校园。华东师大历届师生都以我们的校园之美、环境之优雅而自豪,这些都与我们大夏前辈的贡献分不开,而在大夏前辈诸位先贤中,尤以王伯群先生对大夏创校、建校、发展壮大贡献最巨。王伯群先生是我们应该感念的前辈,他不仅给华东师大留下了物质的财富,在建校、办校过程中,他对教育的理解、对民族复兴的理解、对学生的爱护、对教师和同事的尊重,所有这些,还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我们今天的办学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是富有学习价值的精神遗产。在王伯群先生去世不久之后,我们大夏的前辈就建造了一座思群堂,用以表达对王伯群先生的敬意、对继承前辈事业的决心,这是一个有形的纪念活动。还应该看到,自从华东师大建校以来,我们的许多努力都是为了发扬建校前辈的精神,继承建校前辈的追求,这些都是对于包括王伯群先生在内的前辈先贤的无形的纪念行动。
今天,《王伯群与大夏大学》一书出版,又是以一种新的形式来纪念王伯群先生,也是以一种新的形式总结大夏的传统,以一种新的形式延续华东师大悠长的传统文化。感谢汤涛馆长,感谢大夏校友和校友后人的配合,尤其要感谢王伯群先生的家人、亲戚对我们的支持,也感谢出版社和媒体朋友对我们的支持!之所以要向各位郑重表达感谢,是因为各位和我们一道正在从事的工作,是发扬光大中国大学自己的传统这一光荣事业。我们知道,中国的现代大学是从西方引进的,用周有光先生的话说,上海圣约翰大学是中国第一所新式大学,所谓新式大学就是从西方引进的现代大学。但是,新式的西方现代大学一在中国大地着陆,就催生一个怎样把现代大学的现代建制跟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当下的奋斗融合起来的任务。习近平同志在去年纪念五四运动期间考察北大的时候就强调,中国办大学不能只是模仿;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成立后就几次讲到,中国应当对人类有更大的贡献,他甚至很具体地说:中国是一个具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万万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时至今日,对于一所大学来说,我们一方面要重视学习国外的经验,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培育和发展我们自己的大学精神。我们以前所走过的道路、过去所取得的成就、历史上所积累的经验甚至所经历的教训,所有这些,都是我们进一步办好中国自己的大学,发扬光大我们自己的大学精神的组成部分。
我们正在做的是书写我们自己的历史,我们以这样的历史而自豪,尤其为继承这样的历史而深感责任重大。
谢谢大家!
(本文为记录整理稿,未经本人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