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档案馆新闻

校友后人吴尚志在《王伯群与大夏大学》发布会上的发言

发布日期: 2015-10-23   浏览次数 153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您们好!

今年是王伯群先生诞辰130周年。在这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的美好时节,又迎来了华东师大的64周年华诞,以及学校组织专门人员编纂的鸿篇巨著《王伯群与大夏大学》新书发布会的召开。意义非同寻常。我为能有这样的机会来参加这一难得的盛会,感到非常荣幸。心情十分愉快。

我是大夏人的后代。与大夏有着深厚的渊源。

在抗日战争年代,大夏大学迁黔时,家父吴照恩曾经考入大夏大学教育系就读。毕业时又蒙王伯群校长亲自选用留校。一开始就委以他行政管理的重任,后来又破格提拔他担任大夏附中部主任。此职务历来都是由大学部教授担任。而家父不过是才毕业几年的大学生。由此可见王伯群校长对家父的器重和信赖。

从此,家父即与大夏结下不解之缘。

家父曾经告诉我,当日寇进犯到广西时,黔南告急。大夏大学被迫决定再迁赤水。面临种种困难。主要是办学经费的问题。王校长要去重庆为大夏筹款。而此前校长就曾因胃病突发,数度吐血。家父陪他去湘雅医学院看病时,张孝骞院长亲自检查后,告诉家父,“校长患十二指肠溃疡,已很严重。你们要劝他多休息、少操劳。否则前景堪忧。”故家父曾经一再婉言相劝,请校长暂时缓行。但王校长对家父说,“大学部搬迁的经费尚无着落。到了赤水后,老师们的工资都成问题。我不去筹款怎么行呢?”于是毅然决定仍旧赴渝。同时又嘱咐家父:“大学部迁赤水,附中部留贵阳。你要把附中看护好。”

王校长临走的那天早上,家父去送行。到了他的书房,只见一切都比较凌乱,他正在指挥人员搬东西。没有和家父多谈,忽然,他走到衣架边,取下他的一件呢大衣,递给家父说,“你拿去穿。”家父还在谦让时,王校长说,“不要多说了,拿去!”家父接过大衣,呆呆地站着,一直看着他上车。车子开动了,他回头看了看家父,没有说话。此时家父忍不住伤感落泪,心里有说不出的惆怅。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哪知道伯群校长这一去,竟成了他们之间的永诀

王校长走后约一周,他逝世的噩耗传来。家父一下子呆住了。就好像天塌下来一般。手足莫知所措。心里总念着:“怕不会吧?是否是误传?”希望消息不是真的。但最终消息还是被证实了。

原来附中的经费,是靠学生的学杂费来维持的。不敷之时,全靠王校长设法解决。现在,校长逝世了,附中失去了主要的精神支柱和经济支柱。大学部迁赤水后,自身困难重重,已无暇顾及附中。更有甚者,大学部迁走后,市政府立即收回了讲武堂校舍,并指定作难民收容所。附中已失去了立足之地。在一无经费,二无校舍的艰难处境下,面临停办之势。

当时家父心急如焚,但一想到王校长临行前的嘱托,就义无反顾,下定决心,排除万难,想尽种种办法,来维持学校的生存。

时值数九寒天,大量难民拥入大夏讲武堂校舍。难民们为了取暖和做饭,把教室门窗卸下,和课桌凳一起砍了当柴火烧。此时保护校具就成了首要任务。由于师生员工均已疏散,家父一人孤掌难鸣,正焦虑时,碰巧校友毛克昌由金沙回来。见家父处境如此艰难,毅然挺身而出,为他承担起护校的工作,使家父得以分身,去解决校舍和经费两大问题。

说到保护校具,谈何容易!一方面,难民们的悲惨遭遇确实令人同情。其拆烧行为或亦出于无奈;但学校设施亦需保护,不容破坏。如何两全,真是费尽心力。经毛克昌先生与难民反复交涉,又通过政府部门参与协调。终于将附中部的教具及课桌凳保存下来了。为后来学校复课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此时家父通过私人关系,首先找到同盟会元老平刚先生,获得他支持。同意把乐群小学校舍租给附中使用;接着又找到上海银行经理姚云舫,与他商量,请他帮忙贷款给附中办学,以救燃眉之急。承诺用今后收到的学生学杂费来偿还银行。也获得姚经理同意。这样,学校面临的两大难题终于解决了。

大事已定,遂积极组织搬迁。筹备招生,附中正式改名为大夏中学。于1945年3月1日按时开学上课。实现了广大师生和校友的愿望。受到了大夏董事长何纵炎先生的称赞。

现在看来,当年王校长赴渝前亲手送家父呢大衣,是隐含有其深意的。这实际是王校长在传他衣钵!他希望家父忠诚于大夏的教育事业,把大夏的办学精神和理念传承下去。保护好附中,让它继续办下去。今后还要进一步发扬光大。而家父也没有辜负王校长的信任和嘱托,在危急时刻保护好了附中,使附中终于得以继续生存。

抗战胜利后,家父又想了不少办法,采取了种种措施,使学校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到1948年时,学校已拥有土地约叁仟多亩,有办公楼一座,教室14间,图书馆一座,还有一座能容纳500多人的大礼堂,以及男女生宿舍两栋。还有一座饭厅及抽水机房等。再加上大夏大学原在花溪购置的近千余亩土地和已建好的部分教室和宿舍,学校已拥有了雄厚的基础。有了这些极其优越的条件,用家父的话来说,可以创万世之基业。

经上海大夏董事会董事长孙科先生提议,将贵阳大夏中学改名为伯群中学。以纪念王伯群先生。校董会一致同意。家父更是欣喜万分。因为这正是他多年来的愿望。

1947年元月,大夏中学正式改名为伯群中学。直到解放。

解放后,伯群中学由政府接管,与另外的4个老学校合并成贵阳市第一中学。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贵阳一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成为贵州省首屈一指的名校。

今天,华东师大尊重历史,不忘故人。以汤馆长为首的学校档案馆同仁倾注三年之力,编纂出版了《王伯群与大夏大学》一书,并在今天正式召开新书发布会,这是对王伯群先生最好的纪念,功在千秋!

作为大夏人的后代,我谨在此对学校领导和老师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最后,我在此抄献一位大夏前辈王裕凯先生纪念王校长的悼词,籍以缅怀王伯群先生:“杖履追随十八年,生平罕见此高贤。献身教育非常际,护国除奸万世传。”

谢谢大家。

(注:本发言稿经整理后略有增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