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校史党史研究  丽娃掌故

第一座毛主席像是怎样诞生的

发布日期: 2013-06-20   浏览次数 567

1967年5月北京清华大学树起第一座毛主席雕像,此后树像风刮遍全国。这是参加塑像的全体工作人员在毛主席像前合影。“文革”结束后这座像被拆除。

记者(以下简称“记”):“文革”初期,您参加设计了全国第一座毛主席雕像,后来雕塑领袖像席卷全国,“造像运动”登峰造极,给几代人留下抹不掉的记忆。当时是谁、怎样想到立毛主席像的,当时是怎样一种情形?

郭德菴(以下简称“郭”):“文革”最早的雕像是在清华大学立起来的,几乎同时韶山立起毛主席青年塑像。第一座领袖像为什么出现在清华,想想也是必然,因为红卫兵就诞生在清华附中。当时清华造反的学生带头破四旧凶得很,要砸掉有几十年历史的清华二校门。拆的时候,造反派故意把蒋南翔等校领导押到现场,强迫他们亲自动手。二校门拆毁后那里成了一块空地,我们建筑系有一位叫程国英的老师提出立一座毛主席像的建议,被学校革委会采纳并很快成立了筹备组。我是1953年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分配到清华大学建筑系美术教研组,我们教研组几位搞雕塑的同志都参加了筹备组。立毛主席像先要有设计稿,自己设计来不及,于是,我们到处找稿子,找到北京建筑艺术雕塑工厂。“文革”前,这个工厂设计过毛主席石膏像,抬着参加国庆游行检阅,我们在那里找到一个合适的稿子,设计人记不清姓名了,是一幅毛主席穿军大衣挥手像。

记:为什么一开始选择全身像,而不是半身像呢?

郭:当时清华二校门那块空地比较大,适宜立站像,而半身像显得矮,造反派也不答应。主席像连基座总高8米,不是后来普遍采用的12.26米。制作时先把稿子放大,原设计者也参加了,不久北京工艺美术总公司一位叫张松鹤的老雕塑家也加入了,在原单位造反派批斗他,他跑到清华塑毛主席像,造反派就不敢再斗他了。当年懂雕塑的专业人员有4人,教研组主任宋泊和我、美协张松鹤,还有原设计者。张松鹤是共产党员,主席头像的任务交给他;我和宋泊负责身体和衣服。宋泊当过“右派”,运动初期被造反派打得遍体鳞伤,雕像时战战兢兢,这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参加雕主席像心情又激动又提心吊胆,决不敢出半点差错,弄不好有被打成反革命的危险。我们白天黑夜地干,像立起来后,又设计一个方形基座,把领袖像立在上面。为了牢固,请清华土木工程系计算,本来需要几根钢筋就行,我们加进十几根,密密麻麻,然后填满石块,用振动棒搅拌水泥塑得非常结实。

记:这座领袖像是空心还是实心?

郭:一般的雕像应该是空心,实际上,我们不仅把像做成实心,而且是几乎整体浇筑出来。水泥浇筑完以后,表面有一层泥浆皮需要用斧子轻轻地剁去,雕塑术语称这道工序叫“剁斧”。这个时候全体人员都参加了最后一道工序,包括建议立像的程国英老师。大家都有一种成就感和荣誉感。雕这座领袖像用了两个多月,大约在1967年5月正式落成,全体设计施工人员在主席像前集体合影,我至今仍保留着这张照片。

记:毛主席带军帽,穿大衣挥手像成了全国模仿的蓝本。

郭:清华领袖像立起来后一下子传遍北京,传遍全国,各地观摩取经、联络的络绎不绝。我们雕像组把制作过程从放大到浇筑整个技术过程制成一套资料,各地都到清华大学来索取。我们这座像在北京和外地有8个翻版,北京大学、二炮司令部、**大学都用我们的模子。有的外省市干脆开汽车来到学校,请我们翻模好再用汽车拉回去制成成品。

记: 当年树领袖像形成一股风,后来拆像也是一股风,清华的雕像什么时候拆的?

郭:清华像拆得比较晚,大概在80年代后期吧,许多地方都拆了,清华还没有拆,毕竟是全国第一座,怕引起议论。有人提出要拆像,但谁也不敢拆,后来学校请中央美术院设计一个主席浮雕像,镶嵌在清华主楼大厅墙上,为此还搞了隆重的揭幕仪式。典礼开过以后,二校门位置的主席像就拆了,把毛主席由露天请到室内,用浮雕代替雕像。拆了主席像后才重修了二校门。

 

郭德菴,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后分配到清华大学。曾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北京市水彩画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