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媒体报道

【青年报】华师大档案馆今起展出一批抗战史料 400多份因战乱未领走的毕业证亮相

发布日期: 2014-09-18   浏览次数 194

 

本报讯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战乱年代,华东师大前身——大夏大学、光华大学校园遭受日寇轰炸,师生们虽流离失所,但他们不屈不挠,爱国护校。不少学生甚至投笔从戎,舍身杀敌,为民族解放事业立下功勋。

“九一八事变”83周年来临之际,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今起公开展出一批抗战史料。据悉,在整理过程中,档案馆意外发现了一批没有领走的毕业证书。

战乱年代的爱国情怀

众多学生毅然投笔从戎

据悉,华东师大档案馆此次发掘出一批记载学校前身——大夏大学、光华大学在抗战期间的历史档案史料。该批史料记载了大夏、光华在抗战初期遭受日军炮击和轰炸,造成惨痛损失的详情,又翔实记载了两校师生为抗战做出的突出贡献。

据悉,这次公开的档案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记载大夏大学、光华大学在抗战初期因日寇侵略造成巨大损失。

档案显示,大夏大学、光华大学的师生自“九一八”事变后就积极活动,强烈要求对日宣战,成为日寇极为仇视的对象,抗战初期两校校园都惨遭攻击,损失惨重。大夏大学中山路的校舍、实验仪器损毁及师生迁移造成的各项损失共计7987万元(按1946年币值算);光华大学大西路校舍原是上海高校中最为宏伟的校园之一,抗战初期成为我军要塞,日军占领时全部被毁,片瓦无存,损失之巨难以统计。两校被日寇占后,被迫西迁,学生流离失所,不少毕业生连毕业文凭也无法领取。

该批档案的第二部分真切呈现了大夏、光华的师生在抗战期间以多种形式为抗击日寇,捍卫民族独立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档案显示,两校留沪师生不畏强敌,不惧淫威,以笔为枪,坚持宣传抗战,反对汪伪卖国行径,多位教师、学生受到国民政府通电表彰。“八一三”事变后,两校留沪师生积极宣传抗战,反对妥协。大夏大学教授张似旭宣传抗战,宁死不屈;大夏毕业生、上海女子大学校长吴志骞不向敌伪妥协,英勇牺牲。

意外发现毕业证

期待后人前往学校查验

在整理史料过程中,有400多份因战乱而没能发放的毕业证书意外重见天日。

之所以成为“发不出去”的文凭,据档案馆馆长汤涛分析,原因复杂,推测可能是因为有些学生在学校迁徙过程中为躲避战乱而辍学或错失了毕业典礼;有的是走上了参军报国的道路;还有的是秘密加入了共产党而离开了学校。

毕业证本身也情况不一,有的已经当时教育部核准,由大学校长和学院院长联名签发,有的则还未送签。

由于毕业证书刚刚发现,具体名录尚在进一步整理,档案馆表示欢迎昔日未能如期领到毕业证书的同学及其后人,前往学校查验这些承载着民族兴衰记忆的大学文凭。至于是不是可以立即领走,汤涛说,档案馆没有这一权限。“我们将向学校汇报,由学校做出决定。”

昔日风采

心怀家国 汪道涵等一批批学生投笔从戎

档案史料显示,大夏、光华两所学校有众多学生投笔从戎,奔赴前线杀敌。

譬如,1937年,光华大学学生汪道涵率全家及亲友28人投奔延安,他先后担任新四军四支队占地服务团团长、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首任县长、嘉山县军事总队部总队长等职,为淮南根据地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1938年,大夏大学学生丁基(原名李百岑)奔赴延安,进陕北公学学习,后作为晋绥军区《战斗报》特派记者奔赴抗战前线。同年,大夏学生肖炳堃在重庆八路军办事处的安排下进入中条山抗日前线,后在太行山抗日根据地任华北《新华日报》发行科科长。

1939年,光华学生欧阳弼奔赴晋东南抗日前线,从事战地文化宣传工作,任《华北文艺》主编等职。抗战胜利后,大夏大学、光华大学都在政府统一部署下,抚恤抗战烈士遗属,给予免费入学受教。

 

原文链接:http://app.why.com.cn/epaper/qnb/html/2014-09/18/content_221746.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