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媒体报道

【青年报】听首位女数学院士 讲毕业证背后故事

发布日期: 2014-10-23   浏览次数 174

在本报刊登的大夏大学、光华大学500份未领毕业证书中,除了公开名单后主动联系校方的,目前,由华东师大档案馆确认身份的有5名。其中2名为中科院院士,现年86岁的胡和生便是其中之一。她是中国科学院第一位女数学院士,她的丈夫亦大名鼎鼎———中国科学院院士谷超豪。夫妻俩皆为中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的学生。

尽管身体欠佳,但胡院士听说是回忆有关当年在母校大夏大学读书的事情,欣然独家接受了青年报记者的采访。

喜欢丽娃河

喜欢宁静又盎然的校园

现年86岁的胡和生为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28年出生于上海,1948年至1950年在大夏大学数理系就读,她出任过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当过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同时也是中国科学院第一位女数学院士。如今,因身体原因住院了,但她仍欣然通过秘书接受青年报记者的书面采访。

虽然离开大夏大学已半个多世纪,自己也曾到过国内外的许多高等学校,但在自己脑海中,始终萦迴着在大夏求学时的情景。

大夏大学当时的校区即在现在的华东师大,那时候就有一条出名的“丽娃河”。胡院士回忆说:“我永远记住那宁静而生机盎然的校园,一条美丽的河流,带来了都市罕见的大自然风光,使人心旷神怡。老师们诲人不倦、关怀学生的言行,对我有很大教育。同学们更是一个真情友爱、爱国勤学的集体,和大家在一起真正感到其乐融融。”

胡院士说,自己是1948年秋转学到大夏大学的,当时大夏大学理工学院设有土木系、化学系和数理系。数理系的学生同时学习数学和物理课程,可以偏数学或偏物理,“我算是偏数学的,但也学了一些别的大学不为数学系学生专门开设的物理课程,例如电磁学、光学等。从今天的眼光来看,系里的设备是简单的,一所平房,有几个房间。当时数理系的学生人数很少,这些设备用起来倒也还宽敞,整个国家很穷,这样的条件也很不错了。”

在大厅里做实验

课后大家自学与讨论

胡院士特别喜欢的是那里有一个面积很大、长长的大厅,它的大半部分是实验室,小半部分是教室,教室里的课桌很好、很大,它也可以用来做力学实验桌。那是大家每天的活动场地,“有不少课程是在这里讲授的,做实验也在这里。”

“另外,更重要的,这也是我们课外活动的好场所,因为这个大厅很宽敞、明亮、舒适,再加上实验设备很公开,便于同学动手、用脑、做实验,有利于锻炼动手能力,提高感性知识,因此同学们动手能力强,物理学得活。这样的条件是一般大学所缺少的。”胡院士忍不住赞许说。

胡院士记得,同学们课后并不离开,而是喜欢留在那里自学与讨论,相互切磋,互问互教,既能使学习迅速提高,又增强了同学们的凝聚力和纯真友谊。她个人原来体弱多病,但到了大夏后,健康状况也有了显著的改善。

理学院后划到同济

因而错过领到毕业证

胡院士坦言,自己是1950年1月毕业的,1950年2月,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大夏大学的数理院系被转到同济大学。而毕业证需要上级机关验应后才能颁发,大概就是因为这样没有领到大夏大学的毕业证书。

“当时上海已经解放,学校里有了很大的变化,有了党的领导,成立了党团组织,原有的地下党也逐步公开了。学生中政治上求进步,学习上争上游的气氛很浓。”胡院士记得,由于数理系全系只有十多名学生,但课程很多,还有实验,本校教授、讲师、助教虽有多位,还得聘请外校教师来兼职,因此学校不胜负担,为节约教育资源,领导上决定自1950年2月起,将数理系的学生转到同济大学就读,成为同济大学的学生。

“消息很突然,同学们在离校前,开了一个离别会,我也参加了,会上同学们表示,到了同济后一定要发扬大夏刻苦踏实的学风,齐心协力继续努力学习,力争上游,并决定暑期再聚会。果然不负众望,到了1950年暑期相聚,同学们高兴地说,他们在同济每个班上都是第一名,我听了十分高兴,深深为同学们这种热情和成绩所感动,发言鼓励他们继续奋勇前进,自己也更努力地为报考研究生作准备。”她回忆。

>>毕业后

凭系主任推荐信顺利赴浙大读研

就在那次暑假考试后,胡院士为浙江大学和北京大学两所大学录取。1950年秋季新学期开始,胡院士在浙江大学开始了她继续向数学前沿迈进的道路。她透露,毕业前夕,曾有在大夏兼职的教师说愿意聘自己去同济大学工作,但直到考取浙大研究生后,才收到同济聘书,所以自己并没有在同济学习或工作的经历。

一年以后,在大夏大学中山北路校址上,原大夏大学与光华大学合并,建立了华东师范大学,由大夏移交给华东师大的校舍,共计建筑面积17606平方米,浪漫的丽娃河水则继续这般静静地流淌……

说来有意思,如果不是这次联系上被告知这茬事儿,胡院士已早不记得自己不曾领取毕业证书这回事情了。对于毕业证书“失而复得”,岁月的沉淀下,胡院士显得特别恬静与宁和。“我当时还在考北大研究生和浙大研究生,都是系主任写推荐信的。记得当时其他同学找工作或求学,也都是由系主任亲自写推荐信。也许就是这个原因,当时对毕业证书并不如今天的人这样重视。”

 

原文链接:http://app.why.com.cn/epaper/qnb/html/2014-10/23/content_227250.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