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媒体报道

【新闻晨报】400多份毕业证书因战乱没能发放

发布日期: 2015-08-26   浏览次数 64

晨报记者 李星言

至今,在华东师大档案馆的档案柜里,仍有400多份因战乱而没能发放的毕业证书静静地躺在里面,其中不少证书的主人,正是在烽火连天的抗战时期投笔从戎、保家卫国。

抗战期间,大夏大学、光华大学坚持在沦陷区和大后方两地办学,弦歌不辍。两校师生在抗战宣传、战地服务和前线杀敌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众多学生投笔从戎,舍身杀敌,为民族解放事业立下功勋。

今天,华东师大热切期盼这些昔日未能如期领到毕业证书的同学及其后人,继续前去领取这张承载着民族兴衰记忆的大学文凭。

师生爱国护校痛斥妥协

日寇入侵后,华东师大前身——大夏大学、光华大学校园遭受日寇轰炸,师生流离失所,损失惨重,其中光华大学大西路校舍原是上海高校中最为宏伟的校园之一,日寇占领后一火焚毁,损失达30亿元之巨(按1946年币值计算)。

华东师大档案馆馆长汤涛介绍,仅大夏大学一所学校,被日寇损毁的资产,共计7亿元;日寇占领大夏大学校园后(今华东师大中山北路校区),改为伪沪西法院,将群贤堂等处用于关押欧美侨民,办公楼西楼改为矿物研究所。

面对磨难,富有爱国主义传统的大夏、光华师生爱国护校,痛斥妥协,力主宣战。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打响后,国民政府教育部指令上海的复旦、大同、光华、大夏等4所高校西迁,最后大夏大学和复旦大学组成“复旦大夏联合大学”。联大分为两部,第一部以复旦为主体,迁往江西庐山,第二部以大夏为主体,迁往贵阳,这是中国抗战时第一所正式由政府命名的联合大学,也是开启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的一段艰难而又值得纪念的历程。

众多学子奔赴抗战前线

在整个抗战期间,大夏大学、光华大学的许多学生投笔从戎,奔赴抗战前线。华东师大档案馆最初发现的400多份大夏大学、光华大学在抗战时期没有被毕业生及时领走的毕业证书,有些学生是在学校迁徙过程中为躲避战乱而辍学或错失了毕业典礼; 有的则是走上了参军报国的道路; 还有的是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而离开了学校。

今年4月,国务院原秘书长杜星垣的家属前往华东师大档案馆领取了这份珍贵的大夏大学毕业文凭。杜星垣1933年考入大夏大学师范专修科,毕业后继续在教育行政系本科就读,求学期间,他积极参加“一二九”运动和抗日救国青年团。1937年毕业后,与其他四位霞籍同学徒步北上延安,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卫国的过程中,这份毕业证书虽随母校历经战乱颠簸却仍精心保存,铭刻着这段历史。

战场上发挥重要作用

在另一个战场,大夏、光华学子也发挥了重要的抗日作用。“九一八”事变后,大夏学生在上海高校中首倡向政府请愿,要求对日宣战。抗战期间,大夏、光华留沪师生,以笔为枪,坚持宣传抗战,反对汪伪卖国行径;大夏毕业生、上海女子大学校长吴志骞不向敌伪妥协,英勇牺牲。

在华东师大档案馆陆续发掘、公布的这些史料中,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一件件可歌可泣的事迹,都在印证着大夏、光华乃至更多中华优秀儿女抗战卫国的英勇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