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媒体报道

【青年报】华师大寻人:老校长后人你在哪

发布日期: 2015-09-11   浏览次数 136

本报讯 十月的丽娃河畔,思群堂在等待……华师大档案馆昨天通过微博微信公开寻找学校前身大夏大学王伯群校长后人,希望能邀请他们出席10月校庆时《王伯群与大夏大学》新书的发布会。青年报记者了解到,王伯群校长就是去年本报系列报道中抗战时期许多因战乱未及时发出毕业证上的“签名校长”。

大夏校长王伯群后人今安在?

今年是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大夏大学校长王伯群先生诞辰130周年、大夏大学建校91周年。为不忘先贤,传承文脉,激励后进,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编撰出版《王伯群与大夏大学》。全书58万余字,首度解密王伯群执掌大夏大学馆藏原始档案,呈现民国著名私立大学发展历程,全面发掘王伯群对大夏大学和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所做的贡献。

华师大档案馆馆长汤涛介绍,学校档案馆计划在今年10月华东师范大学64周年校庆期间举办《王伯群与大夏大学》新书发布会,“我们非常期待王伯群校长后人能够亲临发布会,共同回顾当年的奋斗、求索与辉煌。为寻找王伯群校长后人,我们曾遍访贵州贵阳、兴义和重庆等地,但均无所获。”

汤涛说,据他们了解,王伯群校长与夫人保志宁育有一子四女,分别为王德辅(国维)、王德馨、王德安、王德祯和王德龄。王伯群逝世以后,遗孀保志宁女士携5幼子移居美国。“时空交错,我们一直无法获知她及其子女的确切消息。值此第31个教师节之际,我们求助网友,希望通过万能的‘朋友圈’,帮我们寻找王伯群校长的后人。”

据了解,王伯群(1885年-1944年)生于贵州兴义,早年留学日本,同盟会元老,护国运动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追随孙中山先生倡议南北议和,南京国民政府首任交通部长。1924年6月,在上海创办大夏大学并先后出任董事长和校长,1944年12月在校长任上积劳成疾,逝世于重庆。

曾慷慨捐资创办大夏大学

据了解,1924年,原厦门大学欧元怀、王毓祥等教授,应300余失学青年要求,在上海筹办新校——大夏大学。王伯群竭力赞助,慷慨捐资创办大夏大学。11月月,大夏大学董事会成立,王伯群被公推为董事长。自此,除参与政治活动之外,王伯群后半生的事业,基本上都投入在大夏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上。

大夏创建初期,租地自建了一栋方形三层大楼作为临时校舍。1925年,因校舍被英军所占,被迫搬迁。1927年初,大夏大学校长马君武因筹办广西大学辞职,民国大学院改校长制为委员制,王伯群出任委员长。1928年,大学院裁撤,恢复校长制,王伯群被公推为大夏大学校长。

大夏大学为谋求发展,倡导教师苦教、学生苦学、职员苦干的“三苦精神”和“师生合作”、“读书救国”,制定“自强不息”之校训,以此作为砥砺全体师生的座右铭。在创校十周年校庆时,首次阐明创校“四大精神”,即革命精神、牺牲精神、创造精神和合作精神。在办学过程中,王伯群主持制定《大夏大学民族复兴教育实施纲要》,以民族复兴教育为施教总目标。

王伯群还主张大夏大学应“本学术研究之自由与独立,涵育革命与民主精神”,大学教育应符合社会环境,当以“复兴民族”为办学宗旨,强调“厉行人格教育,以陶冶健全之国民道德;提倡生产教育,以救济垂危之国民经济。奖励科学教育,以发展自然之无尽宝藏;实施军事教育,以培养民族之自卫能力”。

1929年,因为学校影响日巨,全国学生慕名投报,大夏注册人数足足超过1200余人,校舍、教室和宿舍等均不敷应用。王伯群多方劝募,并捐巨资,在中山北路梵皇渡选地二百余亩,建成固定校舍(今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校区)和一批相关实验室、图书馆、大礼堂。大夏大学发展到拥有文学院、理学院、教育学院、商学院和法学院等5个学院和1个师范专修科,校园面积扩充至300余亩。大夏大学延聘名师,培育优秀人才,社会声誉日隆,其美丽校园和优良的师资,成为民国时期著名的综合性私立大学,被誉为“东方哥伦比亚大学”。

爱生如子为学生找工作写推荐信

1937年8月,淞沪抗战爆发,大夏大学校长王伯群积极备战,寓救国于读书。是年秋,王伯群赴南京与教育部商定,组建我国抗战时期的第一所联合大学—— 复旦大夏联合大学。联合大学第一部设于江西庐山,第二部设于贵阳,王伯群与钱永铭共同出任联大校长。1938年2月,联合大学各自恢复原先建制,王伯群继任大夏大学校长。

抗战期间,大夏大学坚持在大后方和沦陷区两地办学,弦歌不辍。

王伯群爱生如子,参加每场毕业典礼,与每个学院班级对学生话别,亲笔为学生找工作写推荐信,对每一位毕业生亲身叮咛,要求他们努力服务国家和社会。

本报去年报道过的“迟到的毕业证”系列报道其实也与王伯群校长相关,他就是抗战时期许多因战乱未及时发出毕业证上的“签名校长”——去年,华师大档案馆发现了400多份大夏大学在抗战时期没有被毕业生及时领走的毕业证书,这些学生,有的是在学校迁徙过程中为躲避战乱而辍学或错失了毕业典礼,有的则是走上了参军报国的道路;有的是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而离开了学校。

王伯群爱生如子,参加每场毕业典礼,与每个学院班级对学生话别,亲笔为学生找工作写推荐信,对每一位毕业生亲身叮咛,要求他们努力服务国家和社会。

大夏大学在贵阳期间,王伯群倡导大夏大学要在促进西南文化发展,资源开发方面做出贡献,积极推行抗战教育。另外,在抗日战争期间,为解决经费问题,王伯群还发起过百万基金募捐运动,拟以筹集之资金,移作生产之事业,于以培养校本辅成作育。王伯群说:“私立大学能存在发展之条件有四:一为校董会,一为教授,一为毕业校友,一为肄业学生。”“本人维持本校,十九年如一日,为着国家,为着青年,觉有欲罢不能,责无旁贷之势。”

在王伯群的执掌下,大夏大学拥有贵阳本校、沪校,并短暂开设香港分校,同时办理上海大夏大学附中、贵阳附中、南宁附中、重庆附中,为国家和社会,尤其是为西南地区的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事业作出极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