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媒体报道

【中国新闻网】同盟会元老王伯群尘封档案首揭秘 曾促张学良收复东北

发布日期: 2015-10-16   浏览次数 95

 在曾经的王伯群私宅里,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首度解密了尘封久远的档案,
  还原了作为近代民主革命先驱、政治家和教育家的王伯群,以及作为大夏大学校长,他领导大夏师生的抗战轶闻。 陈静 摄
 

 

中新网上海10月15日电 (记者 陈静)愚园路1182号,如今的长宁区少年宫里,一片绿草如茵的花园里伫立着一栋哥特式建筑,如同欧洲城堡。这栋红花楼就是近代民主革命先驱、著名教育家王伯群故居。在曾经的王家私宅里,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首度解密了尘封久远的档案,还原了作为近代民主革命先驱、政治家和教育家的王伯群,以及作为大夏大学校长,他领导大夏师生的抗战轶闻。

当日,华东师范大学举行《王伯群与大夏大学》新书发布会,以纪念这位民国老人诞辰130周年、华东师范大学建校64周年。

出生于贵州兴义名门望族的王伯群,曾负笈日本中央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留日期间,王伯群加入同盟会,结识章太炎、梁启超。他是护国运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并追随孙中山护法运动和南北议和。1921年5月,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王伯群被任命为总统府参议。1924年,王伯群创办大夏大学。

根据首次披露的珍贵档案,王伯群曾致电和面促张学良抗日。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王伯群立即召集临时校务会议,讨论抗日救亡对策。会议决定致电张学良副司令,下令东北军以后不得再行退让防地。9月24日,大夏大学致电张:“暴日侵略辽吉,东北军不战而退,失地千里,丧权辱国,旷古未闻。大夏大学全体教授鉴于国家养兵数百万,有守土之天职,乃遇外寇袭击,竟毫无抵抗,拱手让人,又将何以为国。前曾致电张副司令。请即收复失地。”

10月8日,张学良电复大夏全体教授:“上海大夏大学全体教授公鉴:代电诵悉。外侮肆暴,愤慨同深。爱国热忱,至为佩仰。职在守土,敢惜捐糜!拜领昌言,倍当共勉。特复。张学良庚秘印。”1932年3月6日,王伯群又代表国民党中央到北平会晤张学良,传达中央对东北伪满的意见,决定先通告国联,揭穿日本侵吞东北阴谋,请各友邦主持正义,然后决定正式明令讨伐等。

在组织学校抗日救亡活动中,王伯群赴京请愿得于右任接见。1931年9月24日,大夏大学抗日救国会成立。9月30日,四百余学生抵达南京下关,步行入城,即赴国民党中央党部递请愿书五项。于右任代表国民党中央接见了大夏大学请愿学生。

该校档案馆馆长汤涛对记者表示,《王伯群与大夏大学》一书主要收录了王伯群校长自1924年至1944年执掌大夏大学期间所形成的书信、文稿、公函、布告、会议纪要等多种原始档案,从办学思想、经费筹募、教师聘任以及服务社会等方面,展示了王伯群的治校理念、办学理论和教育实践。

在27年的治校期间,王伯群秉承“复兴民族”的办学宗旨,在其执掌下,大夏大学拥有贵阳本校、沪校,并短暂开设香港分校,同时办理上海大夏大学附中、贵阳附中、南宁附中、重庆附中,培养了2万多学生,为国家和社会,尤其是为西南地区的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事业作出极大的贡献。在大夏大学迁到贵州之前,只有日本考古学家、东京帝国大学理科大学讲师鸟居龙藏曾于1902年对贵州苗族进行过民族学和考古学的调查。大夏大学在学术上对贵州最大的贡献就是启动了少数民族调查研究。大夏大学这些民族调查研究成果的出版和发表,让外界重新认识了贵州人,启发了少数民族对国家、对民族的认同感,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

1944年12月20日,因十二指肠出血过多医治无效,王伯群与世长辞,享年60岁。他临终仍以“公诚”两字勉励全校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