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伯群投身教育事业

1924年夏,王伯群慷慨捐资创办大夏大学
时报记者 荀澄敏
王伯群是近代民主革命先驱、政治家、教育家。1905年,他留学日本,辛亥革命后,参加策划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和追随孙中山南北议和。先后担任广州军政府交通部部长、南京国民政府政治会议委员,兼交通大学校长、招商局监督、吴淞商船学校校长。1924年,王伯群在上海创办大夏大学,担任大夏大学董事长和校长,并把大夏大学发展成为民国时期著名的私立综合性大学,被誉为“东方哥伦比亚大学”。
大夏大学是由厦门大学的部分师生在上海发起的一所大学。“大厦”即“厦大”之颠倒,后来取“光大华夏”之意定名大夏大学。抗战期间曾西迁贵阳,与复旦大学合并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联合大学,后迁回上海。1951年10月,在原校址与光华大学合并后成立华东师范大学,成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师范大学。
多方募款筹建“东方哥大”
1924年春,厦门大学的部分学生为争取民主办校,向校方提出改革校务的意见。但是,由于学校当局处理不当,激情满怀的离校学生集体北赴上海,立志筹建一所既能实现其理想抱负又能光大华夏的新型大学。当离校师生请求王伯群先生支持办学的时候,他慷慨捐资创办大夏大学。是年,被公推为大夏大学董事长,自此,除参与政治活动外,王伯群后半生的事业,基本上都投入在大夏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上。
当大夏大学创办之时,中国新建的大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据不完全统计,上世纪20年代初,上海滩的大学有数十所。然而,在众多大学中,独有大夏大学在王伯群的领导下,坚持“自强不息”之校训,秉承“服务国家,曰公曰诚”精神,提出民族教育复兴发展纲要,坚持“复兴民族”与“教育强国”发展理念,倡导“教师苦教,职员苦干,学生苦学”的“三苦”精神和“师生合作”之办学理念。当时,王伯群广筹经费,延聘名师,购地筑校,经过短短数年,即实现了超常规的发展。从赁屋设校起步,到1930年,大夏大学中山路校基已达300亩,校舍轮奂崇宏,教学声誉卓隆,更被誉为“东方哥伦比亚大学”。
王伯群有超强的学校经营能力和募捐能力,到1932年年底,学校捐款总额38万元,其中王伯群一人捐款17万元。他还跟杜月笙、贺敬之等募得办学款项,同时,他向企业家卢作孚、军界、政界、银行界广为募集。
实施导师制开高校教育先河
在27年的治校期间,王伯群高举“复兴民族”的办学宗旨,强调“厉行人格教育,以陶冶健全之国民道德; 提倡生产教育,以救济垂危之国民经济;奖励科学教育,以发展自然之无尽宝藏”。
王伯群在大夏大学提出实施导师制进行培养学生。在当时,这也是国内高校最早实施导师制的大学,成为大夏人才培养的魅力和特色所在。在导师制教学模式下,导师首先是关注学生的心智训练和培养,其次是关注学生对学习知识的理解,培养他们探索和创新精神。此外,大夏大学还实施通识教育,譬如文科课程,普通必修学程中,除了国文、英文、历史,还有涵盖化学、物理或生物的自然科学,而理科生则要涉及英文及演说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生“文理兼修”。
在1936年秋季始业式时,王伯群校长向全校师生呼吁:“我大夏数千众之智识阶级健全分子,果能本立校精神,每人领导一万民众团结一致,自强不息,勇猛奋斗,必不难挽救国难,复兴民族,愿我全体同事同学共勉之。”
艰难办学以救垂危之国
抗战军兴,大夏迁入黔,环境险恶,预算失衡,捉襟见肘,顾此失彼,王伯群校长作为全校之当家人,个中艰苦,冷暖尝尽。
当大夏内迁西南穷僻之乡,艰难维持之际,王伯群校长高瞻远瞩,提出大夏要因地制宜,加强民族学、社会学的研究,同时用多层次教育为大幅度提升大西南地区文化建设服务。大夏大学在民族存亡时期的治校思想、办学理念,王伯群校长表现出的鲜明教育理想和教育立场,即便到今天,依然有其现实意义。
抗战期间,在内迁贵州的高等学校当中,大夏大学是在贵州省办学时间最长的一所大学,也是与贵州关系最为密切,深入社会最为广泛的高校之一。自1937年内迁入黔,到1946年返回上海,大夏大学在贵州办学9年。这9年里,大夏大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迁来时300名师生,离开时有1800名师生,对贵州文化发展尤其是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夏大学设5个学院及3个专修科:文学院、理学院、教育学院、商学院、法学院以及师范专修科、体育专修科、盐务专修科。随大夏大学迁入贵州的专家教授半数以上都有留学背景,在各个领域都颇有建树。大夏大学一方面从事教学,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当地的社会事务,着手对贵州的教育进行改革,重建贵州教育体系。
在王伯群的执掌下,大夏大学拥有贵阳本校、沪校,并短暂开设香港分校,同时办理上海大夏大学附中、贵阳附中、南宁附中、重庆附中,共培养了2万多名学生,为国家和社会,尤其是为西南地区的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1938年6月,王伯群主持增设大夏附中(后改为伯群中学),开辟了学校生源,也为大夏大学教育等学科的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大夏大学回迁上海后,这所中学仍留在贵阳,后来并入贵阳一中。
1944年11月,日军突然进犯独山,黔南告急,贵阳奉令疏散。12月9日,王伯群由贵阳抵重庆寻求帮助,沿途劳顿胃病复发。12月20日,王伯群因十二指肠出血过多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60岁。王伯群临终以“公诚”两字勉励全校师生。
1945年1月25日,国民政府为王伯群发表褒扬令:“国民政府委员王伯群,性行端谨,学识闳通。自讨袁护法诸役,无不奔走策勋,克勷大业。首都奠定,入掌交通,规划设施务臻完善,厥后翊赞枢府,献替尤多。比岁殚心教育,为国储才,学府西迁,备极劳瘁,国难未已,倚畀实深。遽闻溘逝,曷胜轸悼。应予明令褒扬,生平事迹,存备宣付国史馆,以彰忠荩,此令。”
■轶事近代民主革命 先驱王伯群王伯群出生于贵州兴义的名门望族,1905年,他负笈日本中央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留日期间,加入同盟会,结识了章太炎、梁启超。辛亥革命后,王伯群回国,在上海参加章太炎、程德全、张謇等人组织的“中华民国联合会”,出任其机关报《大共和日报》的经理。1914年回贵州协助其舅父刘显世主政,积极推动护国运动。1915年12月,参加由蔡锷、唐继尧支持召开的决定云南起义的第四、五两次军事会议。1916年,云南起义爆发后,王伯群到贵阳策动贵州独立,先后出任贵州护军使署总参赞、黔军总司令部秘书长、黔中道尹等职。护国运动结束后,其因曾参与密谋滇黔首义的天津会议,与梁启超、蔡锷、戴戡等7人被誉为“天津会议七君子”。为了纪念王伯群的功绩和护国运动,王伯群老宅的会文路改名为护国路。
1918年11月,王伯群以贵州省长公署代表身份赴广州协助护法军政府工作,直接参与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1919年,王伯群以广州护法军政府议和代表赴上海参加南北和议,并得到督军兼省长的刘显世授权,为贵州全权代表常驻上海。1920年冬,他跟随孙中山回粤恢复军政府后,任署理交通部长。1921年5月,王伯群又被任命为总统府参议,同年9月,被广州军政府委任为贵州省省长。1923年,王伯群在上海加入中国国民党,1924年孙中山倡议南北议和,和平统一,王伯群受命随同北上,奔走各方。后来,孙中山逝世,王伯群遂回上海继续进行国民革命活动。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成功,王伯群出任上海财政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