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媒体报道

【贵阳日报】兴义王家今何在?

发布日期: 2016-01-13   浏览次数 2849

兴义王家两代人在王氏庄园合影

王伯群兄弟“王电轮将军故里”摩崖石刻

兴义王伯群旧居复原图

兴义王伯群故居旧照

兴义王伯群旧居发现的石花盆

在国史中,兴义王家的王伯群先生,生前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护国,为同盟会元老;与华之鸿等黔地商业巨子实业强国,繁荣西南;后半生投身教育救国,执掌的私立大夏大学有“东方哥伦比亚大学”之称。

“王伯群先生的‘朋友圈’,从来不乏民国政、商、学三界名流。”从事王伯群研究的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馆长汤涛说,国史中的王伯群是一个形象鲜明的“民国符号”。让包括他在内的王伯群研究专家头疼的是,家史中的王伯群形象模糊,不仅文献资料稀少,王家后人也难寻得,“家史这块‘拼图’的缺失,阻碍了王伯群研究的深入。”

1月5日至7日,本报记者赶赴王伯群先生故乡兴义,寻访王家后人,采访本地文史专家,踏访王家遗迹,试图勾勒出家史中的王伯群形象。

王家后人首次讲述“兴义王家谱系”

倘若不是因为“吴大哥”吴尚志的缘故,王伯群先生的侄孙王兴田是无意向外界提及兴义王家的辉煌家史的。王兴田以为,祖上的辉煌,在非正常年代是“说之无益”,在当今社会则是“说之无用”。

1月5日,本报记者随吴尚志先生一道在兴义面见王兴田先生,这也是吴、王两人在时隔十年后再次相见。十年前,吴尚志、王兴田各自随父亲吴照恩、王成功出席在上海举行的“王伯群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纪念活动。“王伯群校长的侄儿王成功先生,是先父担任大夏大学贵阳附中校长时的学生。而先父又是王校长的学生。”吴尚志说。因为这层因缘,他和王兴田一见如故。

十年间,王成功、吴照恩等诸多知情的长者相继谢世。“王家的新生代,对年月久远的祖上之事又知之甚微,兴义王家的家史几乎无从打捞。”出发前,吴尚志先生就告诉记者,唯一了解情况的就是王兴田本人。

“十年里,我和吴大哥都没见面。这次听说吴大哥来兴义找我,我无论如何都要见上一面。”王兴田带着妻儿一同前来,平静地讲述起祖上的荣光。

在他的讲述中,兴义王家的入黔始祖名王玺,江西人士,元末明初时作为定南侯景双鼎的家将,因讨伐盘踞云南的最后一个势力元梁王而入黔。

对这段历史,兴义老辈人代代相传的说法是:当时,梁王凭借云贵天堑抵抗明军,十余次斩杀朱元璋的招降史,朱元璋发起“调北征南”战役。带兵驻守南盘江南岸的景双鼎,率先渡过南盘江,攻克现黔西南一带,成为大明王朝进驻兴义的首位高级将领。战后,景双鼎因功受封定南侯,屯兵黄草坝(现兴义市中心黄草坝镇)。

“定南侯景双鼎,兴义当地人称‘景侯爷’。”王兴田说。景侯爷年迈卸职,选中兴义南郊一块山间槽地筑屋置地,安度晚年。此片村落被乡民称为“景家屯”流传至今。至今,景家屯仍有景侯爷墓。景侯爷的心腹爱将王玺老祖公也随主落根景家屯,留下景家屯王氏一族。

“王家发展到我的曾祖父王起元一代,扩建了王氏庄园(即现黔西南州文保单位王伯群旧居及周边。田产遍地,我父亲王成功曾告诉我:站在景家屯附近的高山上,看得见的地方都是王家的田产。”王兴田说。

王起元娶妻刘显屏。刘显屏为刘官礼长女,“兴义系”军阀始祖刘显世的胞姐。刘官礼以办团练镇压回民起义起家,晚年全力劝学,是兴义史上第四座笔山书院的创办人,笔山书院重金礼聘大儒雷廷珍(字玉峰)、姚华(字芒父)任山长,刘显世(贵州省长)、王伯群(国民政府首任交通部长、大夏大学创始人)、王文华(黔军总司令、护国护法名将)、何应钦(民国政府军政部长)等风云人物,均受业于笔山书院。

“在过去的大家族中,男尊女卑现象普遍存在,但刘显屏是个例外。”兴义市文广局刘氏庄园陈列馆馆长罗松说。他长期从事地方文物的保护与恢复工作,也是王伯群旧居的复建工作的参与者。他说,经过十多年的调查,发现刘显屏在大家族中是个极有“话语权”的人物,她在兴义倡导女学,创办的毓秀女子学堂开风气之先。

刘显屏是王伯群、王文华(字电轮)生母,女儿王文湘则嫁何应钦。王兴田的祖父王文渊,与王伯群、王文华是堂兄弟;其父王成功先生坚守家风、一身清廉,在任兴义市政协副主席时,不肯为独子王兴田谋一份体面的差事。

  至今,兴义王兴田一家靠一家打印店为生,生活平静。

王伯群鲜为人知的“爱家、爱国”私史

86岁的王如琴老人属马,是王成功的胞妹,王兴田的孃孃。7、8岁时,她第一次见到了大伯王伯群,“那年,我父亲做了伤害家人的错事,母亲带我去贵阳找大伯评理。”

“大伯家有很多吃饭用的桌子。我们在大伯家吃了两顿饭,开饭时,几十个兵一起吃。”王如琴回忆道。她对记者说,“大伯良心好,家里亲戚无论谁生活困难,大伯都尽心照料。1940年我父亲过世,断了收入,是大伯写信给下五屯刘家,让每年拨发60担米过活。亲人是这样,就是衣衫破烂的乡人前去贵阳找他,他都热心招待,又是安排换洗又是安排吃饭的。”

“王伯群先生好客。”兴义市广播电视台资深媒体人高雪说。2014年,她因摄制“王氏双雄”的专题片,采访到了窦淑梅老人。窦淑梅是兴义乡贤、民国交通部总务司司长窦觉苍先生之女。1931年,王伯群先生和保志宁女士上海大婚,窦淑梅随二哥窦居仁(王文华麾下爱将)赴宴。

窦淑梅给高雪讲了一件事,说王伯群有个外号叫“王狗鱼”:“王伯群先生在贵阳时,专门人工养殖了许多狗鱼,只要有客人登门,均用狗鱼招待。”狗鱼又名娃娃鱼,量少味鲜。“王狗鱼”的外号由此叫开。窦说:“一生好客王狗鱼,是王伯群先生一生的写照。”老人已于去年去世。

1938年6月,王成功弟兄三人前往贵阳求学,三人第一次见到伯父王伯群,按家规给长辈叩头,“伯父给我们每人一件当时最好的棉毛衫,第一句话就问我:知不知道求学的学校是谁办的?我如实回答说:伯父办的。”王成功先生一辈子都记得伯父接下来说的一句话:“我们家的孩子进入我办的学校,一定要努力学习,礼貌对待老师和同学,决不允许有任何特殊之处,你们不要使我失望。”

1940年,王成功回家奔父丧,刚到家就接到伯父的信,信中引用了“礼以其奢也,宁俭、丧以其易也,宁戚”的古训,“我们修改了原来比较铺张的计划,丧事办得朴实隆重,亲友们知道,这样办是伯父的意见,一致赞许。原来家乡的风俗,丧事要办得铺张气派,以表示子女对老人的孝心,自父亲的丧事之后,社会对传统的习俗,有所改变,由奢逐步返俭,在伯父的教诲下,我也成了移风易俗的倡始人。”

2005年,王伯群之女王德龄女士在上海举行“王伯群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纪念活动,出版纪念文集。王成功先生自1938年起便随伺伯父王伯群身边从未离开,直到1944年12月伯父逝世。他将自己在伯父身边的日子写成了文章。

“大爷爷过世时,我的父亲就在身边,怀里抱着德龄。德龄那时才刚刚出生不久。”王兴田说。五十年后的1985年,王兴田的奶奶保志宁女士首次回筑探亲,第一句说的就是:“王成功现在怎样?”

王成功先生去世多年。他的儿子王兴田还记得父亲讲述的一段往事:“伯父先前给子女起名时,原来叫王国辅、王国馨、王国安,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候,日寇已占领了我国的半壁河山,国家危在旦夕,伯父把弟妹们名字中的‘国’字改为‘德’字,并亲口对我说:‘这时候叫他们的名字总是王国、王国(亡国)的,很不好听’,所以把‘国’字改为‘德’。”

“父亲心目中的大爷爷,就是爱家、爱国。”王兴田说,“不论是在家事还是在国事中,大爷爷身上都体现了这一点。”

“兴义王伯群故居修复保护利用实施方案”已于七年前获批

“没有刘家,就没有‘兴义派’的崛起;没有王家,滇黔护国护法运动会失色一半;没有何家,民国政府中的‘贵州声音’将失声不少。”按照罗松的话说:贵州近代史的一半,是兴义刘、王、何三大家族的家史。

但在新世纪以来,对刘、王、何三家家族的学术研究、遗迹的保护,王家似乎最弱。据罗松的介绍,当地政府于2003年起筹划保护兴义何应钦故居项目,对故居进行全面修缮,项目于2004年启动,次年年底完工;2010年,政府成立“刘氏庄园筹备处”,十个月后兴义刘氏庄园陈列馆开馆。

记者在景家屯王伯群旧居看到,旧居因年久失修全部坍塌,四周只剩残墙,尘土掩盖的天井还漏出青石板的痕迹。

陪同前往的兴义市文管所所长周仕敏介绍说,旧居位于兴义城南3公里处的下五屯街道办事处景家屯村,始建于清光绪初年,坐东向西,硬山穿斗式青瓦木结构,由前厅、两厢及正厅构成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建筑占地736.88平方米。后又在四合院东南面建有门楼一个,西北、东北和东南面各建瞭望台一个,门楼和瞭望台之间有五面石堆砌的围墙相连占地面积增至2837平方米,也使故居建筑特色从民居增至军事防御功能。

“新中国以后,旧居分产到户。新时期以来陆续有人搬出,到1997年时已无人居住,旧居日渐荒废。”周所长说。

1998、1999年,罗松多次前往景家屯王伯群旧居考察。“那时,旧居还未坍塌。我们就用尺子实体测量好旧居的各类尺寸、数据,用格子本素描旧居样貌。”罗松他们的这份资料为日后复原王伯群旧居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相对刘、何儿家,王伯群旧居的保护工作是否滞后?罗松的解释是,对文物的保护,虽然有个先后顺序,但早在2007年,兴义市文广局已完成《王伯群故居勘察报告暨保护维修工程修订方案》,该方案已于2008年1月获得贵州省文物局审查批复。

这一说法得到了兴义市文管所所长周仕敏的印证。她向记者出示了几份文件——

《王伯群故居围墙及建筑内民居情况》显示,围墙及建筑内民居有8户14栋,围墙外民居3户5栋,共计11户19栋;

对这些住户,《兴义市王伯群故居修复保护利用实施方案》提供了故居的修复保护的两个方案:整体搬迁、划地安迁。加之故居修复、文物征集、陈列展览等工程,三个方案所涉金额分别为1652.02万元、1080.01万元。

“目前,我们申请省文物专项补助经费30万元。”周仕敏说。

“修复保护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利用。”周所长还出示了一份完整的《王伯群故居陈列展陈列大纲》,展示王氏家族生活环境、王氏兄弟生平事迹、贵州护国护法运动。

《大纲》显示,陈列展征对建筑结构等实际情况,分外部陈列、室内陈列和复原陈列三个部分:以围墙内侧墙面为主体,将贵州88个县市清末至民国年间代表性民居、碉楼、瞭望台标志性建筑制作成图片展出;利用故居四合院建筑,陈列展览王氏家族历史及刘、王、何三大家族的渊源、相关实物,王伯群王文华生平和主要功绩也在陈列计划中。

“目前为止,我们收集到了部分文献和实物资料。但数量还远远不够。”周仕敏说。

听闻相关计划后,兴义王家后人、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汤涛馆长表示愿共同携手,开展合作。

■相关阅读

汪曾祺一生  怀念大夏师长

1981年11月,享誉文坛的汪曾祺先生受邀回到家乡高邮访问。问及此次回乡,想看望哪些亲友时,他脱口而出:“王老师,张老师。”

王老师名王文英,汪先生上幼稚园的音乐老师。那时,汪曾祺生母过世,还戴着孝,备受王老师照顾。

后来,汪曾祺到高邮县立初级中学读书,语文老师是张老师张道仁,巧合的是,张老师是王老师的丈夫。

汪曾祺后来在文章中写道,张老师毕业于大夏大学,文学功底深厚,敬业精神极强,是他首先比较有系统的把新文学传到高邮的。

张道仁无形中为汪曾祺打好文学基础,对他以后走上文学创作之路产生很大的影响。

见到两位老师后,汪曾祺给他俩一人一首诗。赠张先生的诗是汪曾祺用隶书写的。诗曰:

我爱张夫子,辛勤育后生。

汲源来大夏,播火到小城。

新文开道路,博学不求名。

白头甘淡泊,灼灼老人心。

有意思的是,汪曾祺先生在自己的创作中,时时提及大夏大学。他笔下塑造的众多人物,如小说《星期天》里的校长赵宗俊、教导主任沈裕藻,都是大夏毕业生。

兴义王家后人王如琴、王兴田姑侄合影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