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寿镛校长与光华大学》一书封面。

张寿镛延聘一批名师硕儒担任教授。


1925年9月,光华大学租借霞飞路(今淮海中路)时的校址。
本网讯 (记者 程媛媛)今年是近代著名教育家、藏书家、财政经济家,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学校之一光华大学创办人、首任校长张寿镛先生诞辰140周年暨华东师范大学建校65周年。为此,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于6月2日上午举办《张寿镛校长与光华大学》(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座谈会,藉此纪念先贤,启发来者。
据了解,该书首次披露了张寿镛校长自1925年至1945年执掌光华大学期间所形成的书信、文稿、公函、布告、会议纪要等多种原始档案,从办学思想、校务决策、经费筹募、教师聘任、学生管理、学校总务等方面,展示了张寿镛校长的治校理念、办学理论和教育实践。该书还汇编1937年的校务一览,全方位呈现了光华大学的办学概况,为研究近代中国高等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档案,对研究张寿镛校长,研究光华大学和华东师大,乃至研究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历史,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倡导光华精神 弘扬爱国教育
光华诞生于爱国运动。1925年5月30日,“五卅惨案”发生,张寿镛履职沪海道尹刚刚第三天。其时,美国教会所设立上海圣约翰大学校长卜舫济禁止学生参加爱国运动,于是圣约翰大学大中学生553人及华籍教师17人签名离校,并组织离校学生善后委员会,谋划成立新校,以作教育独立之先声。张寿镛赞赏圣约翰离校学生的爱国勇气,立即捐助办学经费三千元,并积极参与新校筹建,之后被推选为首任校长。
光华大学的校名直接体现了张寿镛等大学创办者复兴中华,反对列强的宏愿和光大中华民族的精神。从光华大学第一次开学典礼起,张寿镛就强调本校教育根本于国家观念,而以“严、公”二字为旨。抗战中,光华以学术救国为己任,坚持孤岛与大后方同时办学,张寿镛本着“光华大学虽为避难分设入川,然亦正可藉此在川留一永久纪念以谢川人”之心,更希望“既有上海光华大学造就东南学子,又有成都光华大学造就西南学子,将来扬子江上下游两部毕业同学合力报效国家社会,东西辉映”,可谓胸怀家国。
据悉,光华大学从创办到解放后院系调整为止,共26年历史,先后入校学生达14000人,毕业生4000余人。正是在张寿镛爱国情怀的感染下,光华培养了乔石、姚依林、尉健行、董寅初、汪道涵、董纯才、邓拓、张青莲、林华、徐僖、储安平、周有光等一批爱国有为的人才,为中国革命和社会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重视教授治校 构建和谐校园
光华成立伊始,张寿镛就聘请当时国内声望很高的两位教育家朱经农和廖世承担任副手,通过他们延聘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学者,胡适、钱基博、吕思勉、蒋竹庄、吴梅、胡刚复、朱公谨、颜任光、潘光旦、章乃器、王造时、罗隆基、金井羊、杨荫溥、安绍芸、何炳松、张歆海、徐志摩、李石岑等都先后在光华担任教职,鲁迅、林语堂等社会知名人士也纷纷到光华演讲。其时,光华的学术氛围在上海乃至国内都独树一帜。
为体恤清寒学生求学困难,张寿镛从建校之初即实行工读生制度。每学期公开招考家境清贫学生到学校文书组、注册组、课程组、图书馆等部门半工半读。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就曾经被录取在文书组抄写往来中英文书信,据他回忆,在文书室半工半读,“不仅免除学费,每月还有30元津贴”,而且在工作中还“学到许多张校长的办事方法”。
张寿镛还坚持与新生和毕业生面谈。每学期初,张寿镛会召见个别新生,垂询教学意见,指导求学方法,要德才兼备;期末,则与毕业同学面谈,“先须认清路径,工作不问大小,只要向事业方面做去,切戒但求浮荣”,鼓励同学不负所学,知行合一,努力报效国家。光华在张寿镛的领导下,师生和睦,亲如一家,和谐的校园环境与光华的教学相得益彰。
珍惜传统文化 重视博雅教育
张寿镛非常珍惜中华传统文化,并在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抗战期间,他与张元济、何炳松、郑振铎等一起参与了政府抢救沦陷区流失古籍的秘密行动,从1939年底到1941年12月,在沦为孤岛的上海,抢救收购了珍贵图书一万五千多部。张寿镛还以收藏的宁波地方文献为基础,汇编出版了《四明丛书》,丛书共收著作178种、1000余卷,从1933年至1940年间共编成8集,其去世前出版到第7集,第8集抗战胜利后出版。此外,张寿镛著有《约园善本藏书志》、《约园杂著》、《诗史初稿》、《史学大纲》、《诸子大纲》等。1952年,张寿镛的藏书4万余册,以夫人蔡瑛的名义,全部无偿捐献国家,受到文化部的高度褒扬。
张寿镛非常重视学生的国学教育,亲自为国文竞赛拟定题目,批阅试卷,并召见获奖同学,逐层讲评,同时赠送书籍奖励。光华同学受此激励,自是更加奋发有为。在注重国文教育的同时,张寿镛并不保守,他非常注重博雅教育、外语教育。在答复语文教育家叶百丰早年光华求学的信件中,张寿镛就明确地提到“弟维注重在国文,倘兼习他课程更佳”。
此外,光华实行信誉制度。考试不设监考,全凭信誉,学生自觉完成考试。如今被现代大学广为推崇的学分制、积点制其实光华大学很早就推行了。根据1936年《光华大学章程》规定,学业成绩分为六等:甲等90-100;乙等80-89;丙等70-79;丁等60-69;戊等50-59;己等0-49。凡毕业学分148者须得94积点,160学分者须得102积点,180学分者须得115积点方得毕业。这些制度的推行都充分体现了张寿镛作为一个教育家的包容并蓄的思想。
鼓励学生创新 注重国学传承
光华大学还为师生创办了一个以讨论学术为主的BBS,即《光华大学半月刊》,学校对于在其上发表学术文章的学生予以奖励,张寿镛把该刊视为学术实验田。光华大学依校务会议之议决,发行半月刊。……愿学会讨论之所得,与夫师生研究之所及,必有所以宣扬之者,爰有半月刊之发行,其繁者编之于小丛书,以补不及,科学实验而外,发挥精神者此矣。
此外,光华还特别注重国学传承。以光华大学制定的《中国文学系学程》为例,光华大学文学院国文系三四年级选修课程有:周易、尚书、毛诗、礼记、经学史、老子、庄子、荀子、墨子、韩非子、史记、汉书、文献通考、中国哲学史、先秦学术史、理学纲要、中国哲学史、史学研究法、目录学、金石学、词、曲、中英互译、中国国文教法。
这一学程不同于当时很多国立和私立大学的课程设置,光华大学国文课程设置中原典学习占了非常大的比重,并且未把当时已经风靡全国的新文学列为必修或选修课程。光华的教育主旨,集中起来,就是培育学生“能吸取知识,能构成思想”的独立思考能力。光华章程中特别强调发挥师生合作精神,并坚持建立一系列学生组织,发扬学生的自治精神,作为培育师生合作关系的基础。
传承优良家训 养成良好家风
张寿镛出身宁波,其父亲张嘉禄即以“养身砥品、齐家砺学”为家训。张寿镛自幼家学熏陶,“兢兢于君子之喻义,而不敢效小人之喻利”,强调“做事在实行,不在空谈,说得出,做得到方是”。在《六十年之回忆》一文中,张寿镛说到:“我到六十岁,无敢抛弃书本,近年除光华以外一意勘书,盖读书才能养气,养气方可实实做事。宇宙观,人生观,是不少的。积财于子孙,子孙未必能享,且儿孙自有儿孙福,为儿孙作马牛是犯不着的”。
平常教育子女,张寿镛总是叮嘱,“一个人立身处世,不可把自己看得太重,太重则一切不肯牺牲,也不可把自己看得太轻,太轻则认为一切非我所能做到”。张寿镛育有子女十六人,孙辈众多。在良好家风的教育下,张家后人都学有所成,在不同的领域为国家和民族贡献着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