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媒体报道

【人民网】胸怀家国 教育家张寿镛与光华大学的故事

发布日期: 2016-06-03   浏览次数 134

人民网上海6月2日电 (唐小丽)今天上午,华东师范大学举办《张寿镛校长与光华大学》出版座谈会。该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首次披露了张寿镛自1925年至1945年执掌光华大学期间所形成的书信、文稿、公函、布告、会议纪要等原始档案。从办学思想、校务决策、经费筹募、教师聘任、学生管理、学校总务等方面,展示了张寿镛校长的治校理念、办学理论和教育实践。

张寿镛(1876-1945)是光华大学创办人,首任校长。他1925年在上海创办光华大学,并担任校长长达20年。今年是张寿镛先生诞辰140周年、光华大学建校91周年,华东师范大学建校65周年,华东师大特地举办《张寿镛校长与光华大学》出版座谈会,藉此纪念先贤,启发来者。

据史料记载,张寿镛从政27年,其中管理地方及政府财政达20余年,功效颇著。1925年5月30日,“五卅惨案”发生,张寿镛履职沪海道尹刚刚第三天。其时,美国教会所设立上海圣约翰大学校长卜舫济禁止学生参加爱国运动,于是圣约翰大学大中学生553人及华籍教师17人签名离校,并组织离校学生善后委员会,谋划成立新校,以作教育独立之先声。张寿镛赞赏圣约翰离校学生之义气,又钦佩王省三先生慨捐校基之义举,立即捐助办学经费三千元,积极参与筹建新校——光华大学,张寿镛同时被推为首任校长。

1925年9月,光华大学举办首次开学典礼

1925年9月,张寿镛主持召开光华大学第一次开学典礼,勉励学生以“静、动、实”三字,知行合一,强调本校教育根本于国家观念,而以“严、公”二字为旨。次年7月,光华大学首届毕业典礼,前民国总理熊希龄亲临致辞。

在张寿镛的精心筹划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下,光华大学新校舍于1926年1月在大西路(今延安西路)举行盛大开工典礼。新校舍虽然只有两幢教学大楼、两栋宿舍和用作临时教室的二三十间夏不蔽暑、冬不庇寒的草棚,但师生员工的精神却十分饱满。

张寿镛延聘一批名师硕儒担任教授

光华大学办学过程中,张寿镛延请朱经农、张歆海、张东荪、钱基博、王造时、蒋维乔、吕思勉、孟宪承、潘光旦、章乃器、罗隆基、徐志摩、胡适、田汉、何炳松、李石岑、王造时、萧公权、梁实秋、黄炎培、钱钟书、周有光、吴梅、李石岑等名师硕儒来光华任教。一位校友回忆道:“学生们在简陋的饭厅里可以听到鲁迅、林语堂的演讲;在草棚里可以听到胡适之、钱基博、吕思勉、蒋竹庄、吴梅、胡刚复、朱公谨、颜任光、廖茂如、潘光旦、章乃器、王造时、罗隆基、薛迪靖、金井羊、杨荫溥、安绍芸、何炳松等教授的讲学;在休息室里可以看到张歆海和徐志摩在谈诗,李石岑在谈人生哲学。”

1945年7月8日,光华大学为张寿镛举办70寿诞,其时,张寿镛卧病在床,以“复兴中华”、“复兴光华”嘱托师友。15日,张寿镛因糖尿病及肺病不幸去世,此时,离日寇投降不足月余。抗战胜利后,光华大学在上海宣告复校,直到1951年与大夏大学合并成立华东师范大学。

张寿镛编纂的乡邦文献《四明丛书》

张寿镛先生还是一位著名的藏书家,除了个人收藏有大量善本图书外,在抗战期间与张元济、何炳松、郑振铎等一起参与了政府抢救沦陷区流失古籍的秘密行动,为保护珍贵文化遗产作出了杰出贡献。张寿镛以收藏的宁波地方文献为基础,汇编出版了《四明丛书》,丛书共收著作178种、1000余卷,从1933年至1940年间共编成8集,其去世前出版到第7集,第8集抗战胜利后出版。此外,张寿镛著有《约园善本藏书志》、《约园杂著》、《诗史初稿》、《史学大纲》、《诸子大纲》等。1952年,张寿镛的藏书4万余册,以夫人蔡瑛的名义,全部无偿捐献国家,受到文化部的高度褒扬。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