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媒体报道

【新民周刊】来看胡适、蔡元培们亲自发的帖子,你没法转发哦!

发布日期: 2017-06-19   浏览次数 192

华东师大艺研所书法专业首届硕士毕业生

最近,在朋友圈看到华东师大诞生了首届书法专业的硕士毕业生。我仔细看了那位老师发出的帖子,一方面对华东师大能在当今开设书法专业并培养学生感到欣慰,另一方面感觉,今人在书法上,还是要向前辈学习。

铜墨盒

也就是在我们的祖父那一辈,笔墨纸砚无非是日常使用的一种工具,就如同如今供打字的电脑一样。如今的人们随手携带智能手机用以沟通,包括职场开会。而在我们祖父那一辈,许多人手里成天提着一个铜墨盒。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祖父就把他的一个铜墨盒给了我。当时我已经开始学习小楷了。很可惜,后来那个墨盒被我摔破了。

办公模式离不开网络

同样是华东师大,最近还有一件事惹人注目——《华东师大档案馆藏名人手札》正式出版了。

《华东师大档案馆藏名人手札》

收到华东师大档案馆馆长汤涛先生快递给我的这本手札,厚厚一大本,集纳了20世纪中早期的名人手札91件。

这些手札,来自于华东师大档案馆,都是华东师大的前身——光华大学和大夏大学在办学期间所交往的著名人士的手书。

睹书自思——你我今天的微信各种帖子各种聊各种嗨,是否有可能在几十年以后重建天光被人看供人读呢?

大夏大学校花、

后来嫁给校长的保志宁女士致“电影皇后”胡蝶书

作为档案馆的馆长,汤涛亲自参与主编这一册书。华师大档案馆亦于今年早些时候举办了“陟彼兰台 斯文在兹:华东师大档案馆藏名人手札展”。

仔细看了这本名人手札,我发现——当年那些知名人士,竟然都有共同的朋友圈——大夏大学和光华大学。

王伯群、保志宁夫妇

这也难怪。毕竟,大夏大学的创办人王伯群先生曾任国民政府交通部长兼交通大学校长。而光华大学又是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圣约翰大学学生宣布脱离后创立的中国人自己的大学。

蔡元培

蔡元培致王伯群书

胡适

胡适致书大夏大学教务长鲁继增

仔细探看,书中选录的人物函札,主要分三部分:一是民国时期各界有影响的人物手迹,如政界的蒋经国、孙科、张学良、何应钦、潘公展,外交界的胡惟德、张歆海,文化界的胡适,工商界的钱永铭,教育界的蔡元培、朱家骅、杭立武、王伯群、欧元怀、张寿镛、朱经农、廖世承;二是各领域先驱人物或各学科专家学者,如中国近代科学奠基人任鸿隽,中国现代心理学奠基人张耀翔,中国文化学奠基人柳诒徵,中国近代会计界先驱谢霖,近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之一吕思勉,民国四大经济学家之一刘大钧,数学家朱公谨,地理学家翁文灏,化学家陈裕光,物理学家周昌寿,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哲学家蒋维乔,法学家苏希洵,出版家赵家璧。第三是为当时的社会闻人,如杜月笙等。

我觉得,他们的墨迹留存于今,即使片纸,都能引人常思。在思考之余,却又完全可以这么说——胡适、蔡元培们亲自发的帖子,你没法转发哦!

内迁贵阳的大夏大学护校委员会合影

再看书中收选函札时间跨度为二十四年——从1926年到1950年,具象呈现了大夏大学和光华大学从创校初期“租房办学”,到历经战乱,辗转迁徙、坚持办学,再到被世人誉为“东方哥伦比亚大学”、“民族脊梁型爱国学府”,期间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是大夏、光华历史的重要见证。

抗战初期,光华大学转移到租界内办学

汤涛表示:“这些函件的内容纷杂。从筹措办学经费,到战乱中开办黔、蓉、港分校,从贫寒学生学费豁免,教员聘任薪俸增加,暑期学校师资安排,到决定内迁开办分校,创设附中支持基础教育,邀请明星主持校庆筹募基金,动员校友认捐复校基金,抵押土地证购买仪器设备等等,无不涉及。”

除了当年的实际通讯功能和如今的历史价值以外,我觉得这些手札对研究民国时期书法,也是特别有价值的。

 

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局部

中国书法,传世者一为碑,一为帖。早在魏晋时期,既有一些纸质的手书流传。至今闻名于世的,譬如东晋书圣王羲之家族的“三帖”——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或者唐代颜真卿《祭侄文稿》、怀素《自叙帖》等等,无不是书法艺术的精品。

国学大师吕思勉致张寿镛、朱公谨、张歆海书

如今,当我们用手机收发微信的时候,自然有许多表情包随时扔出去,那毛笔舔墨纸上行书的感觉,那一点一勾一画一提一抹之间的小情绪,告别我们已经太久太久了。

而《华东师大档案馆藏名人手札》,所录这些名人手书,又与古代中国那些著名的书帖不同,是最接近今人的书帖,其上载录的,许多甚至是现代白话文。

汤涛表示:“该书收选的函札兼具书法艺术和礼仪文化双重价值。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书法艺术也进入了一个特殊阶段。书信作者多系各界翘楚,浃洽传统文化,毫端功力深厚,或汪洋闳肆,或简远平和,或圆转流畅,或率真朴拙,钩沉出那个时代人物的风骨和气质,昔时随手写来,今日堪称书界良品。书中所收信札,传统礼仪之风蔼然可亲,举凡师生之道、友朋之道、同仁之道,乃至学宦往还之道,均披卷可炙。”在今天人们越来越依赖键盘打字、触摸屏写字的时代,无疑,名人手函墨迹更显珍罕。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