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档案馆藏名人手札》于此前编纂出版,“涉彼兰台,斯文在兹—档案馆藏名人手札展”也同期展出。这部新鲜出炉的名人手札,呈现出了蔡元培、赵家璧、王伯群等近百位近现代名人的书法墨迹,不仅体现出师生、友朋、同仁乃至学宦往还之道等传统礼仪,更让“95后”的大学生们直呼“涨姿势”。华东师大将学校历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结集出版历史名人手札,这在全国高校中尚属首例。这样多途径、有温度、生动活泼的校史育人思政工作,近年来在华东师大不断涌现,让思政工性“活”了起来。
编撰校史,以经典引领人
自2013年起,华东师大在推进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过程中,着力开辟“校史育人’,的新方法,努力探索学生思政工作的新路径。学校深人挖掘校史上丰富的人文道脉和文化积淀,编撰出版了“丽娃档案”系列丛书,将静态的档案史料转化为动态的育人资源,把“档案库”变成思政工作的“思想库”。
2014年5月,华东师大先后编撰出版了《大夏大学编年事辑》《大夏文萃》《大夏大学:90年90人》,从历史、人物、文化三个层面进行研究探索,深人解读校史中所蕴含的科学、文化、教育等精神遗产,建构出一个立体的校史研究谱系。这批校史研究成果,充分展示出学校历史文化内涵,已经成为了学校学生思政工作、校史育人的重要素材。此后、华东师大又陆续编撰出版了《光华大学编年事辑》《光华文萃)《光华大学:90年90人》《圣约翰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王伯群与大夏大学》《张寿铺校长与光华大学》等精品校史书籍,累计达千万字,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可见一斑。
通过分赠教育学部、孟宪承书院、对外汉语州学院等所属图书馆、室,这批校史图书已成为同学们日常争相阅读的图书。以此为掣机,学校还通过邀请学生参加新书发布会、读书座谈会等形式,使校史知识得到了有效的传播,一些“校史事件”也因此得以溯本情源,“美丽的误会”也得以解开。“丽娃档案”系列丛书为校史育人提供了鲜活教材,而前辈先贤们的治学精神与道德风骨,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食粮,深深影响了当下的青年学子。
华东师大档案馆馆长汤涛表示,对于大学生而言,高校校史、校训是一部饱含文化密码和精神特质的生动画卷。校史对于学校的重要性,如同国史之于国家,是师生和校友重温初心、寄托人文精神的心灵故乡。华东师大校史文化蕴含着优秀的文化精神,渗透着思想理念、道德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等,对当代青年学子具有启迪、导向和形塑的作用,有较强的“立德树人”的功能,对高校实现全过程育人二全方位育人具有重要意义。
选修课程,以历史影响人
校史文化是一所大学代代师生经历时间的洗礼,共同创造和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它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华东师大坚持校史育人“权威讲座—系统课程—专题座谈”的联动模式,收获了良好的效果。
学校党委书记上讲台为新生讲校史,已经成为了华东师大的一大传统。早在三年前,华东师大党委书记童世骏带头为新生开讲校史“第一课”。其他校领导和老领导也结合自身实际为不同专业的新生讲述师大的历史文化和发展沿革。这一举措,实现了每年近9000名新生人学校史教育的全覆盖飞让新生从迈人大学的第一步开始,就能够了解和认识学校的大学精神,增强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荣誉感。“我们不仅有求实创造、为人师表,还有自强不息、格致诚正。”“平常时节自信而低调、进取而从容,关键时刻却挺身而出、义无反顾,这就是我们师大的气质。”“校领导求学时的经历原来是这样的,妥妥的学霸。”“华东师大是个很有人情殊的学校,像个有爱的大家庭,师生会把前辈和校友的馈赠记在心里,听到这些故事的时侯感觉内心很温暖。”一条条迅速更新的微信朋友圈,就是新生们对校领导校史课最好的肯定。如今,校领导集体开讲校史,已成为华东师大校史育人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早在六年前,华东师大从课程建设人手,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开设了全校范围内正规的“校史文化解读’‘公共选修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校史教育。为适应学生的选课需求,中山北路校区还特地调整了教室,增加了选课人数。开课至今,已有数千名学生选修了该课程。课上,通过深人解读校史材料、观看校史资料影片、校史馆讲解实践等形式,使学生们更深
人地了解了学校的历史,也增强了学生爱校荣校的意识和情感;课下,越来越多的学生积极投人校史馆讲解志愿者的行列中,身体力行传播校史,甚至还有学生专赴香港中文大学,探寻学校前身大夏大学香港分校的发展历史。
华东师大档案馆、校史党史办公室专业研究人员则深人院系,走上讲合宣讲校史党史,并与院系结对子进行校史专题讲座。在教育学部学生党支部校园主题日“文脉丽娃,品读师大”活动中,他们为50多位学生支部书记和党员解读校史;在与心理学院党支部共建过程中,他们还组织学院青年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参观校史馆;与中文系青年教师群体联合开展新教师专题学习活动一,研讨学校历史和高教发展史;与学生党校、团校岸生社团开展有针对性的校史专题座谈等等。许多学生在听完讲座后纷纷表示为学校的前辈先贤和办学底蕴深感自豪,也对自己如何传承师大历史、有意义地度过大学生活进行了深人的思考。
策展校史,以故事感染人
围绕时事热点,把握时代脉搏,创意策划校史主题展览。在探索校史育人的路径中,华东师大通过生动直观的主题展示,构建良好的校史文化生态,从而重塑和营造历史的厚重感、亲近感,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想象空间,以强有力的引导,产生强烈的心灵共鸣。
在首个国家公祭日,为纪念在南京大屠杀中死难的同胞,培养大学生的国家意识,缅怀师生前辈在抗战中可歌可泣、英勇奋战的壮举,华东师大利用首次发掘并公布的档案史料,制作了主题为“以胜利之名的纪念:抗战中的大夏与光华”的档案图片展,对大学生们进行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在大型巡回展览“勿忘前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暨沪西抗战史料展”中.通过稀见的历史影像、历史照片和地图、证书、货币、书刊等抗战时期的原初实物,展示出大夏大学三次内迁、在炮火硝烟中坚持办学、师生参加抗战的英勇史事。
在华东师大老校长、著名教育家刘佛年百年诞辰之际,学校还举办了“纪念刘佛年百年诞辰图片展和档案实物展”,从“共产党人刘佛年”“校长刘佛年”“教直学家刘佛年”等5个方面展现了一代师表刘佛年,给大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为弘扬家族家风传统,传承校风学风文脉;华东师大举办了《父子学人的家风传承》主题展览,精心挑选了张寿铺、张芝联父子,钱基博、钱钟书父子,鲁继曾、鲁平父子,王伯群、王德辅父子,赵家璧、赵修义父子,褚绍唐、褚君浩父子等华东师大及其前身大学6组父子学人,展示家风家训。在时代的变迁中,优良的家风传承始终是家族传承乃至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而父子学人并肩求索、蜚声学界的传奇故事也震撼了前来观展的大学生们。
此外,华东师大还推出了《我在档案中找到他/她》专题展,以真实的人物事迹、原初的照片,讲述了周有光与张允和、陈汝惠与李荷珍等五对卓越的校友伉俪从校园牵手到携手并肩的传奇人生,通过讲述他们的校园故事,更深人地阐释出“爱在华师大”的意义。不少学生观展后表示,以前觉得“爱在华师大”只有旖旎浪漫,现在真正明白了师大之爱是对国家、社会和人生的“大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