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档案馆新闻

华东师范大学举行《图说大夏大学》新书出版研讨会

发布日期: 2024-05-21   浏览次数 10

2024513日,为纪念华东师范大学前身之一大夏大学建校100周年,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史研究分会、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图说大夏大学》新书出版研讨会在校举行。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副校长戴立益、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邱孟瑜,以及上海市档案馆、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15家单位的校史研究专家出席研讨会。研讨会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史研究分会理事长汤涛主持。

研讨会上,校党委书记梅兵代表学校,先后向兄弟单位、校内单位代表以及大夏书院学生代表赠送新书。在新书《序言》中,华东师大党委书记梅兵、校长钱旭红指出,“华东师范大学始终不忘历史,继承大夏大学办学文脉,以全新的面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践行教育强国的历史使命。让我们打开《图说大夏大学》,重温历史,弘扬历史主动精神,激发承接过往、把握当下、开辟未来的行动自觉, 为华东师范大学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而奋斗!”

校党委书记梅兵向兄弟单位、校内单位代表及大夏书院学生代表赠送新书

副校长戴立益在研讨会上发表致辞。他指出,华东师大历来非常重视校史的发掘整理工作。近年华东师大档案馆聚焦前身学校的办学历史,相继编撰出版了《王伯群与大夏大学》《大夏大学与赤水》等十余部大夏大学校史作品。值此大夏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档案馆又编撰完成校史研究新成果——《图说大夏大学》。希望华东师大广大师生校友以及社会各界人士通过此书,能够深入了解大夏大学、了解华东师大,更加坚定建成教育强国、实现民族复兴的信心。

5.png

华东师大副校长戴立益致辞

随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邱孟瑜介绍《图说大夏大学》的出版情况。华东师大档案馆馆长、该书主编汤涛介绍《图说大夏大学》的编撰情况。他说,该书是档案馆继2021年出版《图说华东师大》之后,在“图像证史”理念指导下编撰完成的又一成果。《图说大夏大学》全书根据大夏大学的历史发展阶段,共分为四篇:第一篇“师生合作,大夏肇建(1924-1927)”,展现1924年厦大学潮发生以后,离校师生在上海以“教师苦教、职员苦干、学生苦学”的三苦精神为引领,师生合作创办大夏大学的艰辛历程;第二篇“复兴民族,学府之雄(1927-1937)”,反映大夏大学在校长王伯群带领下建设中山北路新校园,以及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实施民族复兴教育的奋斗图景;第三篇“教育救国,弦歌不辍(1937-1946)”,呈现大夏大学师生在抗战中先后内迁江西庐山以及贵州贵阳、赤水等地,于颠沛流离中坚持教育救国的壮丽篇章;第四篇“复员申江,教育强国(1946-1951)”,讲述抗战胜利后大夏大学重返上海办学,并最终参与合并组建华东师范大学的历史抉择。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邱孟瑜介绍《图说大夏大学》出版情况

华东师大档案馆馆长、该书主编汤涛介绍《图说大夏大学》的编撰情况

8.jpg

与会专家围绕新书,就校史研究与大学传统、大夏校史角度的文学家研究、校董与大学发展、私立大学的历史贡献、大学史的成果形式、图像证史的效度、校史图书出版设计等方面分别发表真知灼见。兹摘编与会专家的部分观点:


陈子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大夏大学是华东师大的前身之一,因而当年我们的很多老师其实都是大夏大学毕业或者是在大夏大学工作过的,只是我们之前了解的比较少。通过《图说大夏大学》,我才知道戴望舒、叶灵凤这些文学家都曾有过在大夏大学任教的经历。虽然时间不长,但毕竟是他们人生的一段经历,因此以后可以从大夏的角度来研究这些人。


彭晓亮(上海市档案馆接收征集部主任):我和大夏大学的渊源首先在于我的导师熊月之教授是陈旭麓先生的学生,我在《图说大夏大学》中就发现了好几处陈旭麓的历史照片与资料。其次,我近年在编撰《徐新六年谱》,而徐新六曾是大夏大学的校董。他曾给大夏大学捐赠过一批经济类的图书,而且还参与了大夏大学1932第二期建筑款项的募集工作。


王东(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史研究分会秘书长、浙江大学档案馆馆长):近代中国大学有着国立、省立以及私立之分。各种类型的大学史书写往往有不同的特点。通过图说的方式呈现历史比较客观,可以不做评价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在大学史书写中采用图说的形式,可以让很多普通人也得以进入历史。因为很多历史照片都是平民视角,反映学生的各种日常活动。另外,《图说大夏大学》以后可以考虑出版简本,这样更方便在学生中传播。


丁兆君(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史研究分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教授):我们中国科大首任校长是郭沫若先生,他早年是大夏大学教授。我是做物理学史研究的,因此对《图说大夏大学》中多次提及的大夏大学教师夏元瑮、周昌寿等物理学者比较熟悉。夏元瑮先生不仅研究科学而且致力于传播科学,在国内最早翻译出版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后来他还曾邀请爱因斯坦访问中国,只是由于某些原因没能成功。周昌寿也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是我国最早的量子力学传播者。


钱益民(复旦大学校史研究室主任):大夏大学诞生于1924年,这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国民党改组,国共开展合作推动国民大革命。随后,在1925年的五卅运动中,大夏、复旦的师生都积极参加运动,推动了政治的现代化,由此也可得见私立大学的历史贡献。大夏与复旦在抗战中成立“复旦大夏联合大学”西迁江西庐山。挂在庐山的校牌“复旦大夏第一联合大学”,最近经过我的考证,可以确认是复旦大夏联合大学教授、书法家沈子善先生所题写。


欧七斤(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史研究分会副理事长、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管理中心副主任):与交通大学等国立大学相比,作为私立大学的大夏大学等校在参与社会政治等方面确实比国立大学相对自由。当时由于教授兼任现象比较普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立与私立的交流以及优秀师资的共享。这次发布的是《图说大夏大学》,与基于此书的大夏大学历史陈列馆也即将在贵州赤水揭幕,一书一馆相得益彰,体现了新时期大学开展校地合作的成果。


章华明(同济大学校史馆馆长):大夏大学的党组织192410月就成立了,这在上海各大学中确实算是比较早的。相对而言,作为国立大学的同济大学党组织成立则比较晚。这种差别有可能与公立、私立大学学生的来源以及国民政府对不同大学的掌控程度有关系。


喻世红(上海财经大学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馆长):读图时代,图说已经成为校史传播的重要媒介。1952年院系调整让众多大学的历史有了更多的交叉。像大夏大学和光华大学的商学院就并入了上海财大。因此在档案编研方面,希望以后各大高校加强在档案资源利用方面的合作,做出更多新成果。


卢志国(上海大学档案馆馆长):这本《图说大夏大学》以图片的形式来反映大学的发展史。搜集、整理、编辑照片看似简单,实际上要对历史照片进行客观描述比较困难,需要进行大量的考证。


孔娜(上海理工大学档案馆馆长):我们上海理工大学所在地是原沪江大学校园。当时沪江大学的校长刘湛恩曾长期兼任大夏大学的教授,而且与大夏校长王伯群、欧元怀有不少书信往来。刘湛恩在出席大夏十周年纪念大会上,对大夏大学办学的成绩给予了很大的肯定。另外,这本《图说大夏大学》设计的确实很精美,我们希望以后也能够出版这样精美的校史作品。


蒋叶红(华东政法大学档案馆馆长):华东政法大学老校园继承自圣约翰大学。之前我们对有关校史发掘的还不太够,目前校领导比较重视校史研究工作。我们也在尝试编撰有关校史传播读本,因此这本《图说大夏大学》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20.jpg

文 | 陈华龙

图 | 杨婷

编辑 | 瞿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