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媒体报道

【封面新闻】《光华大学与成都十年》出版 揭开沪蓉两地高校历史渊源

发布日期: 2020-12-25   浏览次数 225

漫步西南财经大学,一尊尊光华先行者的雕像,安静地环绕在喷泉广场,千里之外的长江尽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校园内,同样屹立着一所光华书院,诉说着百年光华的历史荣光。

12月5日,随着《光华大学与成都十年》的出版,两所高校背后一段“同根同源,一脉两支”的教育史故事,再次勾起了人们的回忆。

近日,在“十三五”即将收官“十四五”蓝图待绘的重要时刻,沪蓉两地高校档案校史研究专家齐聚蓉城,参加《光华大学与成都十年》暨“十四五”高校档案校史文化传承创新研讨会。会上,西南财经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两校党委书记为合作编撰出版的《光华大学与成都十年》一书揭幕。

抗战西迁,创造教育史奇迹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数十所大学纷纷内迁,从沪迁蓉的光华大学,便是这漫长西迁队伍中的一支。光华大学,正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华东师范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西南财经大学的共同源头。

光华大学,肇始于民族危亡之时,诞生于“五卅”风云之间。1925年,为声援“五卅惨案”,上海圣约翰大学的爱国师生愤而脱离该校,拥戴张寿镛先生创办光华大学,点亮兴学强国的希望之光。

1938年3月1日,光华大学成都分部在王家坝租赁校舍正式开学。1939年1月,新校于草堂迤西落成,全校学生迁入上课。期间,云集了叶圣陶、萧公权、容启兆、薛迪靖、归润章、程英琦等一批名师。光华大学成都分部艰苦创设、奋力崛起,逐渐发展成为一所含文、理、商三学院综合性大学,成都十年,共培养毕业生2352人,川籍学生占80%以上。虽在战时,光华大学成都分校,不仅没有被战火炸垮,反而为国家造就了一大批急需的财经等专业人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抗战胜利后,复旦、大夏、以及西南联大的清华、北大、南开三校纷纷复员。西南联大师范学院整建制留昆独立建校,反哺云南,发展为后来的云南师范大学。而光华大学成都分部文、理、商三个学院全部赠送留川,反哺当地。

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国立西南联大旧址,深有感触地说,国难危机的时候,我们的教育精华辗转周折聚集在这里,形成精英荟萃的局面,最后在这里开花结果,又把种子播撒出去,所培养的人才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高等教育始终是与国家民族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的,光华大学成都分部的办学历程,折射着中国高等教育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发展历程,也彰显了一代知识分子教育救国、兴学强国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合力效国,一脉两支嘉荫长

1946年2月,光华大学成都分部改称成华大学(意为成都光华大学之简称),除部分师生返沪外,其余师生和它的校产(时值一亿五千万元,包括校舍、教学仪器、图书馆)全部赠交川人接办。光华大学部分师生返沪后,于1951年与大夏大学一同成为华东师范大学成立的主要基础。

抗战期间,来川避难的大学及专科学校有十余所;抗战胜利后,光华大学成都分部成为唯一一所留川高校。1952年院系调整时成华大学改为公立,并先后汇入西南地区16所财经院系,组建四川财经学院,1985年更名为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8月,西南财经大学将建校时间确定为1925年6月3日光华大学成立之时。作为西南财经大学的起始院校,光华大学成都分部捐赠的不仅仅是校产,更有实力师资,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这些为西南财经大学发展为中国财经类高校中的翘楚夯实了基础。

岁月如歌,从黄浦江边到浣花溪畔,两校同根同源,一脉两支,东西辉映,共育桃李,创造了中国当代高等教育的一段佳话。

无问西东,沪蓉两地话未来

华东师范大学与西南财经大学,因为光华大学这段历史而有了特殊的渊源和特别的感情。2012年,两校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开展深入的交流与合作。

近两年来,两所大学无问西东,再次牵手发掘大学文化,传承历史荣光。两校档案馆历时两载,以两校馆藏档案为主要基础,同时收集光华大学师生、报刊登载的反映光华大学成都分部的回忆文章、成都分部办学旧址和实物遗存图片等资料,联合编写《光华大学与成都十年》,并在今年六月出版,首度全面权威呈现光华大学成都十年办学历史,再现了光华师生同仇敌忾、共克时艰的奋斗历程,体现了一代知识分子教育救国、兴学强国的志向抱负。

西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赵德武在会上致辞强调,高校档案作为大学文化的溯源与载体,忠实记录着一所高校的变迁与发展,凝聚积淀着一所高校的办学思想与精神力量,是学校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学校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在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创新中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希望与会专家深入研讨弘扬大学优秀历史文化,继续推进档案校史共享交流与合作,为大学文化传承创新提供强劲的历史基础、史料基础和档案基础,为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原文:

记者丨何方迪

来源丨封面新闻

编辑丨瞿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