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媒体报道

【四川电视台科教频道】沪蓉两地高校同商校史发展,两校联合再现“光华”在蓉十年

发布日期: 2020-12-25   浏览次数 228

《光华大学与成都十年》暨“十四五”高校档案

校史文化传承创新研讨会在蓉召开

高校档案作为大学文化的溯源与载体,忠实记录着一所高校的变迁与发展,凝聚积淀着一所高校的办学思想与精神力量。在“十三五”即将收官“十四五”蓝图待绘的重要时刻,沪蓉两地高校档案校史研究专家齐聚蓉城,参加《光华大学与成都十年》暨“十四五”高校档案校史文化传承创新研讨会,共商档案与校史发展大计。会议由上海档案学会高校档案专业委员会、四川省高等学校档案工作协会主办,西南财经大学档案馆、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联合承办。

2.jpg

会上,西南财经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两校党委书记为合作编撰出版的《光华大学与成都十年》一书揭幕。两所学校有着深厚的渊源,在两校美好“CP”的背后,是一段“同根同源,一脉两支”的教育史故事。

一、 抗战西迁,创造教育史奇迹

提起战争催不毁、颠沛流离中仍弦歌不辍的中国大学,人们会想到复旦大夏联合大学、西南联大、西北联大等等。和这些联大一起铸就中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这一奇迹的,还有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数十所纷纷内迁的大学。从沪迁蓉的光华大学,就是这一奇迹的缔造者之一。而光华大学,正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华东师范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西南财经大学的共同源头。

光华大学,肇始于民族危亡之时,诞生于“五卅”风云之间。1925年,为声援“五卅惨案”,上海圣约翰大学的爱国师生愤而脱离该校,拥戴张寿镛先生创办光华大学,点亮兴学强国的希望之光。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光华大学大西路校舍被日军焚毁。张寿镛校长“知此战非短期内可停止,又知国家社会因战事而需才益亟,决定在川设立分校”。时任光华大学商学院院长谢霖,此时正在川主持正则会计师事务所事宜,受托在川筹办分校。而光华大学留存上海的师生,因校舍炸毁一再迁移,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入租借,为避免被日伪军接管,张寿镛解散光华大学本部,借上海证券大楼成立诚正与格致两个学社,“使学生有书可读”。

谢霖是中国第一注册会计师、第一个会计事务所创办人,早年曾在川工作。为筹办分校,他四面奔走,八方筹资,1938年3月1日,光华大学成都分部在王家坝租赁校舍正式开学。1939年1月,新校于草堂迤西落成,全校学生迁入上课。期间,云集了叶圣陶、萧公权、容启兆、薛迪靖、归润章、程英琦等一批名师。光华大学成都分部艰苦创设、奋力崛起,逐渐发展成为一所含文、理、商三学院综合性大学,成都十年,共培养毕业生2352人,川籍学生占80%以上。虽在战时,光华大学成都分校,不仅没有被战火炸垮,反而为国家造就了一大批急需的财经等专业人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高校的内迁延续和保存了中国教育和文化的命脉,也成为战争时期稳定人心的力量。1939年,光华大学成都分部校长谢霖率领师生种下象征胜利和团结的V字形铁树,向全校师生传递着正义必胜中国必胜的信心。学校大门前一块高大庄严的横匾上写着“出为圭璋”,意味着毕业的同学们必将成为社会栋梁。

抗战胜利后,复旦、大夏、以及西南联大的清华、北大、南开三校纷纷复员。西南联大师范学院整建制留昆独立建校,反哺云南,发展为后来的云南师范大学。而光华大学成都分部文、理、商三个学院全部赠送留川,反哺当地。

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国立西南联大旧址,深有感触地说,国难危机的时候,我们的教育精华辗转周折聚集在这里,形成精英荟萃的局面,最后在这里开花结果,又把种子播撒出去,所培养的人才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高等教育始终是与国家民族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的,光华大学成都分部的办学历程,折射着中国高等教育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发展历程,也彰显了一代知识分子教育救国、兴学强国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二、 合力效国,一脉两支嘉荫长

光华大学成都分部办学期间,得到了川人鼎力支持和帮助。初租成都城内王家坝街民房4个大院作师生教学和生活之用,后得川绅张仲铭兄弟捐赠自有田地五十亩(后扩充至150亩)作校基,同时得当时四川省政府5万元迁建补助,并得到孔祥熙、康心之、邓汉祥、翁文灏、甘绩镛和徐堪等人的资助。1938年8月破土动工,至1939年1月新校落成,全校学生迁入上课。光华大学成都分部毗邻杜甫草堂(今西南财经大学光华校区),校园内花木成行,小溪潆洄,在硝烟弥漫的战火中,为师生们创造了安心学习的环境。

1938年夏,张寿镛校长入川视察蓉校后致函谢霖:“光华大学虽为避难分设入川,然亦正可借此在川留一永久纪念,以谢川人。今后既有上海光华大学造就东南学子,又有成都分校造就西南学子,将来扬子江上下游两校毕业同学,合力报效国家社会,东西辉映,岂不懿欤。”抗战胜利前夕,张寿镛先生溘然长逝,留下了复兴中华、复兴光华的遗愿。

因国民政府教育部规定,非战时私立大学不准设立分校,上海和四川两校不能同用一名,1946年2月,光华大学成都分部改称成华大学(意为成都光华大学之简称),除部分师生返沪外,其余师生和它的校产(时值一亿五千万元,包括校舍、教学仪器、图书馆)全部赠交川人接办。光华大学部分师生返沪后,于1951年与大夏大学一同成为华东师范大学成立的主要基础。

抗战期间,来川避难的大学及专科学校有十余所;抗战胜利后,光华大学成都分部成为唯一一所留川高校。1952年院系调整时成华大学改为公立,并先后汇入西南地区16所财经院系,组建四川财经学院,1985年更名为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8月,西南财经大学将建校时间确定为1925年6月3日光华大学成立之时。作为西南财经大学的起始院校,光华大学成都分部捐赠的不仅仅是校产,更有实力师资,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这些为西南财经大学发展为中国财经类高校中的翘楚夯实了基础。

岁月如歌,从黄浦江边到浣花溪畔,两校同根同源,一脉两支,东西辉映,共育桃李,创造了中国当代高等教育的一段佳话。

三、无问西东,沪蓉两地话未来

光华大学校长张寿镛在1938年与光华毕业同学告别,作《戊寅级光华毕业同学别于成都》,其中对沪蓉两地之无限深情,跃然纸上:

桃李旧栽黄歇浦,芙蓉今发锦官城。

雪窗鸿印浑如梦,云翮鹏飞自有程。

报国正逢多难日,读书岂慕一时名。

知能相勖惟真实,无限深情寄酒觥。

而今,1939年由谢霖手栽象征胜利的V字形光华铁树,至今仍屹立在西南财经大学教学楼前,连接着同根同源的西南财经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见证了从光华到成都分部再到成华以及今天的西南财大的九十五载风雨岁月。

华东师范大学与西南财经大学,因为光华大学这段历史而有了特殊的渊源和特别的感情。2012年,两校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开展深入的交流与合作。

近两年来,两所大学无问西东,再次牵手发掘大学文化,传承历史荣光。两校档案馆历时两载,以两校馆藏档案为主要基础,同时收集光华大学师生、报刊登载的反映光华大学成都分部的回忆文章、成都分部办学旧址和实物遗存图片等资料,联合编写《光华大学与成都十年》,并在今年六月出版,首度全面权威呈现光华大学成都十年办学历史,再现了光华师生同仇敌忾、共克时艰的奋斗历程,体现了一代知识分子教育救国、兴学强国的志向抱负。

1.jpg

12月5日下午,在西南财大柳林校区腾骧楼101会议室,由西南财经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共同承办的《光华大学与成都十年》暨“十四五”期间高校档案校史文化传承创新研讨会隆重召开。

西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赵德武在会上致辞强调,高校档案作为大学文化的溯源与载体,忠实记录着一所高校的变迁与发展,凝聚积淀着一所高校的办学思想与精神力量,是学校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学校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在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创新中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光华大学自创始之日起便与教育强国民族复兴之路紧密相融,其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良的爱国传统,为上海和成都两座城市都留下了恒久的精神财富。希望与会专家深入研讨弘扬大学优秀历史文化,继续推进档案校史共享交流与合作,为大学文化传承创新提供强劲的历史基础、史料基础和档案基础,为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3.png

四川省档案馆副馆长周书生到场祝贺并致辞,认为《光华大学与成都十年》是华东师大档案馆和西南财大档案馆共同努力和集体智慧的结晶,通过这本书,我们不仅了解了华东师大和西南财大一脉两支、同根同源的发展脉络,也感受到了两校领导对档案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体会到了两校档案馆守护高校历史、传承光华精神的坚守和执著。

会议精心制作的短视频生动展示了光华大学成都十年的办学历程、文化影响以及西南财大与华东师大“一脉两支,东西辉映”的深厚渊源。之后,西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赵德武与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为《光华大学与成都十年》新书揭幕。西南财经大学档案馆馆长金元平介绍《光华大学与成都十年》编撰出版情况,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馆长汤涛作《文化自信:用档案成就校史文化》主题发言。

在会议研讨阶段,各位专家发言精彩纷呈,交流探讨了在新的发展阶段探寻如何挖掘档案史料、讲好校史故事,推动高校档案校史文化创新发展,为大学文化传承创新提供强劲的历史基础、史料基础和档案基础。其中,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史专家刘方健教授以体大精深的资料讲述了西南财经大学九十五年历史中的商科(经济学)传承,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馆长汤涛幽默风趣地展现了校史文化的传播策略和以文化自信构建的档案研究魅力,上海交通大学党史校史研究室副主任兼校史博物馆馆长欧七斤严谨翔实地讲述了校史文博工程构建历史记忆传承大学文脉的成就与未来规划,四川大学档案馆馆长兼校史办公室主任毕玉周密细致地讲述了档案校史文化建设的体系和路径。四川省档案馆副馆长周书生做总结发言,希望高校继续发挥在沪蓉的文化影响力,加强高校与两地档案馆的馆际合作交流,深入推进档案文化建设。

四、影响深远,光华元素在川多

光华大学来蓉创办分校,成都十年,留下了恒久的精神财富。“光华”已成为西财的文化图腾和蓉城大地上深刻的文化符号。

“光华”已经融汇入西财的血脉中,成为西财人饱含深情的历史记忆。光华园、光华会堂、光华楼,都在默默诉说着光华在西财人心中的光华情结。1939年谢霖亲手栽种的象征胜利和团结的V型双杈“光华铁树”如今更加茁壮挺拔。如今的西财柳林校区,济民广场也广植“V”型铁树,光华铁树寄托着西财师生心系国家命运的爱国情怀,也渐渐成为了西财人不屈不挠、勇于拼搏、学以报国的精神象征。

“光华村街”承载着成都这座城市关于一所大学留下的悠远的历史记忆。“光华村”因光华大学成都分部所在地而得名,西南财经大学老校区光华校区被师生亲切称作光华园。新世纪以来,西南财经大学在温江区筹建新校区后,两校区之间绵延的大道被成都市政府命名为“光华大道”,成为成都市东西走向的交通大动脉。

吟诵岁月弦歌,难忘历史荣华,从黄浦江边到浣花溪畔,光华大学成都分部成为战时我国高等教育在艰难困苦中弦歌不辍奋力崛起的成功范例,也为西财发展积淀下深厚的文化底蕴,更为蓉城大地留下了恒久的精神烙印,日月光华,薪火传承。

原文:

记者丨小华

来源丨四川电视台科教频道

编辑丨瞿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