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媒体报道

【华东师大校报】爱国爱群的光华大学

发布日期: 2025-03-10   浏览次数 11

光华大学1925年创办于上海,是一所综合性私立大学。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抗战军兴,光华大学坚守在沪办学,同时在四川设立光华大学成都分部。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光华大学本部继续办学,而光华成都分部赠予四川,后发展为西南财经大学。1951年,光华大学与大夏大学合并组建华东师范大学。光华大学诞生于反帝爱国运动,前后办学二十六年,成就卓著,被誉为“民族脊梁型爱国学府”。

声援“五卅”,光华肇建

1925530因上海日本纱厂资本家枪杀中国工人中共党员顾正红激起了上海工人和学生在南京路举行声援游行英国巡捕进行残酷镇压逮捕学生10余人为营救被捕者万余名群众在公共租借集中要求释放被捕学生英国巡捕竟开枪屠杀打死13重伤数十人逮捕150余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次日社会各界纷纷举行罢工罢市罢课抗议帝国主义的暴行并得到全国各地的支持和响应

惨案发生的当天下午曾在圣约翰大学学习并目睹真相的南洋大学学生聂光樨到圣约翰大学向同学们讲述事情经过遭到美籍校长卜舫济干涉宣称聂无权在校内讲演勒令其马上离开第二日圣约翰大学学生与全市学生一起举行罢课抗议英帝国主义的暴行并与校方发生激烈冲突62圣约翰大学宣布放假七日

63日晨6圣约翰大学学生升旗致哀卜舫济阻止学生升旗致哀于是冲突加剧当天圣约翰大学和附中553名学生和17名中国教师宣誓永远脱离圣约翰大学这就是六三事件”。光华大学创办后将这一天定为建校纪念日

在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下圣约翰大学离校师生着手自建大学学生家长王省三在大西路捐地90余亩许沅捐赠5000张寿镛捐赠3000加上各商界捐款向社会发行建筑公债赴南洋募捐共筹集到几十万元创校经费612成立新校筹备委员会成员包括王省三张寿镛荣宗敬袁观澜钱基博孟宪承朱经农赵晋卿陆士寅许体钢张祖培等张寿镛为会长


光华大学校徽

622新校筹委会定学校名为光华大学”,“光华二字取自尚书大传·虞夏传卿云歌中的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寓意复兴中华反对列强的宏愿和光大中华民族的精神学校以日月卿云为校旗红白为校色,“知行合一为校训1931年改为格致诚正”,1949年又改回原校训)。在在光华校歌中,7决议设文工四科分大学中学两部暂租霞飞路今淮海中路834号至836号为大学校舍

3.光华霞飞路校门.jpg

霞飞路校门

8,《光华大学章程颁布9光华大学正式开学张寿镛为代理校长朱经农为教务长陆士寅为附属中学主任学校特设大学预料一年首批招收大中学生970余人除原圣约翰大学学生外400余名学生慕名报考

巍巍学府,为国储才

1925年至1937年的十二年间是光华大学快速发展时期

19261张寿镛正式担任光华大学校长6江苏省教育厅准予光华附中立案9北洋政府教育部准予光华大学试办10光华大学校董会正式成立推王省三朱吟江余日章赵晋卿张寿镛朱经农吴蕴斋黄炎培虞洽卿钱永铭等为校董王省三任董事长王正廷王宠惠马相伯熊希龄顾维钧等为名誉校董为贯彻光华精神明确施教目标即注重基本的训练保持身心的健全适应学校的环境习得求知的根据通晓现代的文化促进专业的准备强化课外的活动顾及实际的状况1929419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派员到校调查认为光华大学基金教授课程设备学生人数成绩等均已达标422批准董事会立案511教育部批准光华大学立案


张寿镛校长

在张寿镛校长的精心筹划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热诚支持下尤其是上海金融工商界踊跃捐款鼎力相助19261光华大学法华乡大西路今延安西路校舍破土动工92座教学大楼1座学生宿舍楼2间大小膳厅以及教师宿舍和自来水塔等建设竣工光华大学大中学部相继迁入新校舍上课因学生宿舍不敷使用原拟作附中校舍的东院临时改为宿舍同时在校园内另盖茅屋为临时教室192812附中宿舍落成茅屋教室才渐次拆除19356在建校十周年暨张寿镛校长六十寿辰之际光华大学举行中山路新校门大礼堂附中科学馆健身房落成典礼1936年底学校建成疗养院和理工实验馆由此光华大学校舍日臻完善校园气象蔚为崇隆。

1927光华大学撤销工科将其并入理科1929根据南京教育部要求光华大学改文商三科为文商三学院张东荪潘光旦王造时钱基博张歆海蒋维乔等先后任文学院院长颜任光容启兆等先后任理学院院长金井羊薛迪靖杨荫溥谢霖沈章甫等先后任商学院院长。


朱经农校长

19269光华大学聘朱经农为副校长容启兆为教务长学校组织光华大学行政会1927年春光华大学聘孟宪承为总务长6朱经农辞副校长张歆海继任1928容启兆和廖世承继任光华大学副校长1931廖世承辞去副校长职务专任附中主任颜任光继任光华大学副校长


廖世承校长

光华大学迁入大西路新校址后师资队伍不断壮大由初期的40余人扩增至80余人一批学问淹博之士前来加盟以示对反帝爱国运动和收回教育权运动的支持如吕思勉历史学)、何炳松历史学)、童伯章国学)、吴梅国学)、张歆海英文)、徐志摩英文)、李石岑哲学)、蒋维乔哲学)、胡适哲学)、潘光旦社会学)、廖世承教育学)、刘湛恩教育学)、郭任远心理学)、朱公谨数学)、颜任光物理学)、胡刚复物理学)、杨荫溥经济学)、陈茹玄政治学)、张东荪政治学)、王造时政治学)、彭文应政治学一些美法籍的学者专家也被纳入光华旗下如德文和历史教授张亨年数理教授班乐夫汇兑专家肯迪德以及英语教师柏兰莱女士等

为扩大学生视野光华大学邀请诸多社会知名人士前来讲学或演讲如鲁迅梁实秋林语堂丁玲马寅初等都曾在光华大学做过精彩演讲光华大学因大师云集称誉沪上时人评价上海各大学之师资以光华为首”。有校友回忆这一时期的光华:“我们在简陋的饭厅里可以听到鲁迅林语堂的演讲在草棚里可以听到胡适之钱基博吕思勉蒋竹庄吴梅胡刚复朱公谨颜任光廖茂如潘光旦章乃器王造时薛迪靖金井羊杨荫溥安绍芸何炳松等教授的讲课在休息室里可以看到张歆海和徐志摩在谈诗李石岑在谈人生哲学老师诲人不倦学生奋发学习蔚成良好的学风这是光华这棵幼苗成长时期的写照。”

7.建筑完成时大西路校舍.jpg

建筑完成时的大西路校舍

在办学过程中光华大学广泛吸纳现代教育理念如考试采取信誉制度Honor System),即无监考考试光华大学在学生组织和学生自治方面成绩斐然学生成立各种自治会研究会体育会这些组织均由教授学者进行指导平时切磋交流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在江南八大学举办的国语英语演讲和体育比赛中光华学子屡居前茅

光华大学附中设高中与初中至全面抗战前夕光华附中在读学生近9001930年代初光华附中与江苏省立上海中学南洋模范中学并称为上海三大中学名校19377月奉教育部令筹办五年制实验班

光华大学及附中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举办光华义务小学和平民夜校为附近农村子弟扫盲普及文化知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具有反帝爱国传统的光华学子成立抗日救国会积极宣传抗日筹募抗日经费支援抗日爱国运动周而复马子华田间童天鉴等一批在校学生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作家联盟在当时文化战线上起到了积极作用

抗战烽火,沪蓉办学

1937813日淞沪会战爆发后光华大学校园所在区域沦为战区秋季开学时光华大学租借愚园路岐山村办学119光华大学大西路校舍遭日军轰炸111213校园再次遭受日军炮火大礼堂东西两院教学大楼5座男女生宿舍楼教职员宿舍科学馆小工场化学实验馆体育馆疗养院水塔电厂童子军团部等建筑均被炸毁图书仪器等也损失惨重


抗战中被炸毁的大西路校舍

张寿镛校长意识到抗战非短期内能够结束决定光华本部在上海坚持办学外同时在四川创办私立光华大学成都分部

光华大学本部坚守上海办学

1937年底光华大学因愚园路临时校舍处越界筑路区域在日寇攻击范围内学校遂迁入公共租界的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卡德路今石门二路国光中学内上课不久学校又租借白克路今凤阳路660号为大学校舍中学部则迁至成都路2747号办学1938年夏光华大学及附中改租汉口路证券大楼八楼办学

1941127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租界被日军接管文化事业被敌伪统制甚至被没收张寿镛校长为避免向敌伪登记将光华大学改为三个学社即将文学院改为诚正文学社由文学院院长蒋维乔主持在证券大楼上课将理学院和商学院合并改为格致理商学社由经济系主任唐庆增主持借成都路270号光实中学上课将光华附中改为壬午补习社由吴遐龄主持在证券大楼上课三社均在国民政府教育部备案学籍仍归属光华大学发光华大学毕业证书

1945715张寿镛校长积劳成疾因病逝世临终前留下复兴中华复兴光华!”遗言以激励师生继续奋斗

创办光华大学成都分部

193711光华大学校董会决定在四川设立光华大学成都分校延聘商学院院长谢霖及四川地方人士邓锡侯邓汉祥甘绩镛缪秋杰康宝志杨培英等为校董委派谢霖为筹备主任全权筹备光华成都分校事务127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湘拨款5万元资助建校

193818光华大学校董会议决聘谢霖为副校长薛迪靖为成都光华中学主任31光华成都分校正式开学中两部注册学生300余人6张寿镛校长经香港重庆亲赴成都指导办学621在成都主持召开光华成都分校校董会议推邓汉祥甘绩镛张仲铭康心之为常务校董校董张仲铭将成都新西门外草堂寺迤西田地近60亩捐赠给光华成都分校作永久校基85成都分校正式命名为私立光华大学成都分部”。812谢霖主持新校舍建设破土典礼


光华大学成都分校新校建筑工程破土典礼

光华蓉校校舍自19388月破土开建至19425月竣工历时近4校区扩大至150余亩建有丰寿堂教室餐厅季琴图书馆等学校所在地改名为光华村”。19397黄炎培参观光华成都分部后在日记中写道:“颇有相当规模劫后得之殊非易易”。根据国民政府教育部所编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记载:“战时内迁各校校舍皆甚简陋独该校最称完美。”光华大学成都分部设文商三学院后因学生人数较少文理学院合并下设政治经济土木工程化学三系商学院下设工商管理银行会计三系1939学校添设二年制土木工程专修科和会计专修科1941将化学系土木工程系土木工程专修科停办政治经济学分为政治系经济系增设中文系

1945815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光华大学上海本部立即成立校务委员会着手复校工作912光华大学校董会于重庆开会议决取消诚正文学社和格致理商学社聘请朱经农为校长决议光华成都分部永久留川次月光华大学改组校董会推翁文灏为董事长谢霖钱永铭为常务校董1030四川省政府决定接办光华成都分部将学校改名私立成华大学”。194621成华大学正式成立校长王兆荣正式接收光华成都分部全部校产同日光华成都分部成立结束办事处管理留在成华大学的借读学生负责处理光华遗留事项19496在成华大学借读的学生毕业借读转学事宜全部结束1952全国院系大调整西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将私立成华大学改为公立大学是年以成华大学为基础并入西南地区多所财经院校和综合大学财经系科成立四川财经学院后发展为西南财经大学

光华大学成都分部在四川办学十年云集了谢霖叶圣陶萧公权容启兆薛迪靖杨宪益归润章等一批著名教授培养学生2352其中大学生1563川籍学生占80以上为抗战时期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有力促进了四川乃至西南地区教育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恰如张寿镛校长所言:“既有上海光华大学造就东南学子又有成都光华大学造就西南学子将来扬子江上下游两部毕业同学合力报效国家社会东西辉映岂不懿欤。”

战后重建,合并新生

光华大学大西路校舍由于遭日寇炸毁,无法返原址办学。1945年冬,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会同上海市教育局同意将欧阳路221222号两所日侨学校拨给光华大学作为校舍。19461月,校长朱经农、副校长廖世承共同莅校视事,受到光华师生热烈欢迎。7月,光华大学迁入欧阳路222号。9月,接收欧阳路221号。10月,光华大学部在欧阳路校园正式开课。

10.复校时的欧阳路校舍.png

复校时的欧阳路校舍

光华大学在欧阳路办学时期,恢复了原有系科,添建了图书馆和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实验室,改建男女学生宿舍,接受外地学生住宿。在行政及院系方面,学校聘陈青士、姚舜卿为正副教务长,容启兆、沈延国为正副训导长,张星联、张祖培为正副总务长,蒋维乔为文学院院长,容启兆兼任理学院院长,岑德彰、何仪朝、薛迪符先后任商学院长。1948年底,校长朱经农赴黎巴嫩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后转赴美国未返。1949年初,廖世承代理校长。8月,光华大学校董会推王费佩翠为主席校董,正式聘廖世承为校长,张芝联为附中校长。19504月,王费佩翠去世,王华照递补校董并出任主席校董。1950914日,推秉志为主席校董。

1950年,光华大学添设二年制铁路工程、保险、合作以及五年制土木工程、财经等专修科。前者招收高中毕业生,后者招收初中毕业生。学校组织300余位同学参加上海市的反银元投机斗争,动员80余人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和南下服务团、150余人参加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学习。此外,光华大学大批学生参加土改工作和参军参干。

光华大学诞生于反帝爱国运动之中,具有鲜明的爱国传统。1930年代初,一批“左联”成员在光华大学就读,开展进步活动。1938年,中共地下党在光华大学附中成立党支部。1939年,中共光华大学支部成立。党支部在抗战时期带领光华学生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在解放战争时期领导学生参加“反内战、争民主、迎解放”等运动。他们为光华大学的完整保存,为迎接上海解放和新中国作出了积极贡献。

1951718日,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宣布以光华大学、大夏大学两校为基础组建成立华东师范大学。光华大学文学院的国文系、英文系、教育系,理学院的数理系、化学系、生物系等全部并入,成为华东师大建校的重要基础。此外,光华大学商学院各系调整至上海财经学院,文学院的法律系、政治系并入复旦大学,土木工程系并入同济大学,铁路工程专修科调整至华东交通专科学校。光华大学附中与大夏中学合并组成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今华东师大一附中),在光华大学欧阳路校址办学。

光华大学从创办到新中国成立后的院系调整,历时26年,先后培养14000余人。光华大学及附中培养了一大批杰出校友。政界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尉健行,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寅初,上海市委书记、市长汪道涵,上海市副市长兼秘书长张承宗;科技界有两院院士张青莲、梁守槃、徐僖、林华、江龙等;文艺传媒界有学部委员、《人民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邓拓,《光明日报》总编辑储安平,出版家赵家璧,作家周而复、穆时英、田间,文学评论家夏济安,外国语言文学家徐燕谋等;学术界有学部委员、考古学家夏鼐,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历史学家何炳棣、郭斌佳、杨宽,教育学家朱有瓛,文献学家沈延国等;教育界有教育家董纯才,沈阳农业大学校长顾慰连等。他们与众多光华大学校友一起,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者|汤涛

配图|档案馆

原载|华东师大校报“光华百年”专版(2025225日)

编辑|瞿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