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媒体报道

文化兴义|重读王伯群

发布日期: 2018-06-20   浏览次数 346

近日,华东师范大学考察组一行7人来到兴义,对兴义的教育历史文化等进行了专题考察,尤其针对王伯群先生的研究进行了深入交流。于是,王伯群先生鲜为人知的许多事迹陆续浮出水面。

不清楚情况的人也许会觉得奇怪,远在大上海的华东师范大学怎么会与兴义扯上了关系?要回答这一问题,得从华东师范大学的历史渊源说起。华东师范大学的前身为大夏大学,创办大夏大学者,正好是中国同盟会元老、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先驱、政治家、教育家,出生于贵州兴义景家屯的王伯群先生。如此,华东师范大学组团到兴义考察交流,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那是名正言顺的“寻根问祖”来了。

考察组到兴义之后,即与兴义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就文史、教育等方面进行座谈交流,通过口述、播放视频短片等多元方式,向与会同志介绍华东师范大学与兴义的深厚历史渊源,悠久的历史文化,教育资源上的优势等等。同时,还将华东师范大学多年来对王伯群先生研究的专著,以及华东师范大学校史等珍贵资料赠送给兴义市人民政府及兴义文史、档案和教育部门,填补和丰富了兴义在王伯群史料研究上的不足。

座谈交流结束后,文体广电、教育、史志、档案等相关部门负责人陪同华东师大考察组,来到兴义景家屯王伯群故居陈列馆,举行了华东师范大学档案校史实践研究基地揭牌仪式。兴义宣传教育文化方面的领导与华东师范大学考察组的带队领导,分别就兴义的历史文化和王伯群先生的功绩进行了交流发言。双方一致认为,在教育先贤王伯群故居挂牌成立“华东师范大学档案校史研究基地”意义重大,基地将成为促进双方深入交流的重要纽带和桥梁。借“华东师范大学档案校史研究基地”这一平台,双方可进一步推进王伯群人文历史研究。借助华东师范大学的研究能力和兴义的地方资源优势,推动大学史和地方史的研究;借助这一平台,以文会友,进一步加强校地双方的了解,增进双方之间的感情,并以此为引导,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发挥大学学科优势、品牌影响力,发挥地方资源优势,扬长避短,通过合作交流,推动大学进步,促进地方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华东师大是全国著名高校,因王伯群先生的重要原因,便与兴义结下了深厚渊源。或许由于王伯群先生过早陨逝,加上当年复杂的政治因素等,导致他长期被教育界和史学界所遗忘。在研究华东师大档案校史的汤涛出版《王伯群与大夏大学》一书之前,鲜有一篇或一本对王伯群先生相对系统、完整的研究论文或书籍。

经过长期艰苦的走访研究,汤涛发现,因为历史等诸多原因,加上资料的断层和不完善,于王伯群先生,仅存内部档案史料里几篇零星的生平传略,导致人们对王伯群先生的认识过于浅显。他认为,王伯群在当代史上被严重遮蔽!这不仅是对教育家王伯群的不公平,也是对中国高校教育史的不公平。沿着王伯群先生的足迹,汤涛及他的团队一路寻访,深入研究。数年过去,王伯群先生已变成了他的“故知”和“亲人”。可以说,对于王伯群先生及其家人的了解和研究,最有发言权的人便是汤涛。对于王伯群先生的认知,老家兴义的人也和全国其他地方的一样,普遍停留在先生是社会名流,是国民政府首任交通部长,更多的内容则不甚了了。

兴义此行,汤涛决定挤出半天时间,在兴义磅礴的万峰林下,为王伯群先生的父老乡亲做一次虽然简约,却相对完整的讲座。让家乡兴义的老少爷,能够进一步了解先生的人生历程。于是,万峰林景区西南入口的大会议室里,坐满了前来聆听讲座的人。讲座以“家国情怀   士子风骨——我眼中的王伯群先生”为题,摄取王伯群一生的几大重要节点,生动阐述了先生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的赤子情怀。讲者和听者,仿佛都回到了晚清民国时期,回到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感受到当年伯群先生奋力报效国家的高大形象。

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馆长汤涛: 在我们研究(王伯群)过程中,(发现)实际上他的人生是极其丰富,也是一个(拥)有伟大人格的一位人物。我对他(的研究)有五个方面的评价:一是说,他是近代民主革命先驱。从他个人来讲,他先后参与了护国、护法,还有南北和议。在这过程中,他起到了组织、参与和领导的作用。第二个我认为,他是一位政治家。他从大学毕业以后回国,辛亥革民(刚结束),他就参与中国的民主政治(等)各种运动。那么他做了交通部长以后,他以一个民族主义者和国家主义者的姿态,收回了很多外国的主权,为当时的交通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第三个,我认为他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做过三所大学的校长,他担任过交通大学,还有吴淞商船专科学校的校长,尤其是他投资创办了这个大夏大学。大夏大学后来被认为是东方的“哥伦比亚大学”,应该说跟他全身心的投入和他的管理是有关系的。他在做大夏大学(校长)的时候,他那个时候就提出“复兴民族教育”的这个发展纲领,这在当时来讲是非常了不起的治理大学的理念。还有一个就是很多人都遗忘了,实际上他是一个财政家。他一生从他的专业来讲,他在日本留学学的是政治经济学。其实他一生想做一个企业家、实业家,但是由于当时是乱世,这个能力实际上是被耽搁了。从他个人来讲,他先后担任过国民政府的交通部长,国民政府内外债委员会(委员)。还有就是国民政府的财政委员会的委员,在当时民国政府里面他是出了好多力,更重要的,他个人投资了很多银行和企业。从我们研究来看,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开始,他先后投资了上海岭南银行,还入股了中国银行、浙江实业银行、建国银行等等。除此之外,他还在贵州先后创办了裕黔公司,创办了群益社,还担任了这个贵州永岸和仁岸两岸的盐业运输处的理事长,还有这个建国银行董事长等等。

汤涛通过长时间系统的研究王伯群先生,发现王伯群实际上是一个了不起的理财家。他所创办的私立大夏大学之所以得到长足发展,所需经费很多都是从他理财里面获益以后来投资维持大夏大学的。在研究中,很多人不太知晓,也不理解。其实,王伯群不仅多才多艺,还是一个品位很高的鉴赏家。他一生收集和购买了很多古迹,比如当时的名人字画,尤其是明、清两代的很多名人书画作品。同时王伯群自己还是一个书法家,他的字写得非常好,尤其是篆书。当年,他常常与国内知名书法家于佑任、谭延闿等大书法家切磋交流,一起创作,并将各自的作品拿出来相互欣赏和品评。汤涛说,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发现王伯群先生还是一个诗人,一生写过很多诗歌作品。这,或许跟他的旧学有关系,他早期的旧学里面有深厚的国学基础。目前,汤涛正在整理诗歌部分。

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馆长汤涛:他(王伯群)写过好多诗,这块我还在整理,大概有五六十首诗。(王伯群的)文章非常棒,国学基础也很好。他写的文章,我们现在都是望尘莫及,他有非常好的文字底蕴和文字表达能力。从他一生来讲,他具备这五个方面的能力:我觉得他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也是一个没有自我,是一个有大我的人。他一生都在追求地方富裕、国家的民族独立和国家的繁荣昌盛,他一生都在追求这种梦想。我们在做王伯群研究的时候,会有一个习惯,沿着他曾经工作的地方,我们会沿途去体验去考察,他为什么会生活在这个地方?为什么生活在这边?那么,(20)14年我们专程跑到兴义来,他的老家景家屯,其实在之前我们对景家屯一无所知,但是当我们跑到他老家的时候,客观来讲我们很失望,而且是很悲凉,就是他家已经没有了,就剩下一个残垣断壁在里面,就几块石头,全部都是野草。我们几个人在那里坐了半天,确实是比较说不出的那种心酸味道,就是这么伟大的一个人物,为什么他家里成这个样子?今年这次我来贵州,我们就很欣慰。兴义这个地方政府能投这么大的巨资来建设他的故居,同时建设王伯群陈列馆,我觉得还是感谢地方政府对当地的文化名人的重视。同时从我们大学史的研究来看,我们终于找到了王伯群先生的精神家园。

大约因为王伯群先生出国留学,随孙中山先生革命救国多数时间在外奔走等原因,在兴义有一个现象,对他的弟弟王文华了解得似乎比他更多一些。此次华东师范大学研究档案校史的汤涛教授一行到兴义,通过讲座和赠书等方式,使王伯群的形象在家乡父老的心中越发清晰起来。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QV4LuC-sudrd2iJoRdbcb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