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媒体报道

【上海档案】服务一流大学建设,发挥档案智力支持作用
——专访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孙真荣

发布日期: 2019-05-14   浏览次数 311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 孙真荣

《上海档案》:近年来,华东师范大学档案工作成果丰硕,在全国高校档案界颇具影响力,学校对做好档案工作有哪些方面的要求?

 孙真荣:华东师大档案部门秉持“为党管档、为校守史、为师生服务”的宗旨,始终坚持为学校中心工作服务: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坚持档案工作姓党,将档案工作放在学校整体发展中。除了日常的档案接收,还善于主动发现和保存有价值的档案,为学校发展保存珍贵的历史文献和凭证。

  二是普及档案意识。华东师大重视档案意识培养。档案意识不仅仅是档案工作者的必备素质,更是全体教职员工需要具备的素质,这是做好档案工作的“群众基础”,每位师生拥有良好的档案意识,对丰富档案资源、保护原始档案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是不断完善制度体系。档案安全是档案工作的生命线,除了物防、技防,制度是档案安全的主观保障,档案的收集、管理、利用,每个环节都可能出现安全隐患,责任明晰、落实到人、执行到位、流程规范、经办有痕是师大档案管理和利用制度的原则,正是这样,档案安全得以保证,为档案管理和利用打下基础。


《上海档案》:华东师大在近几年先后公布了“中长期规划纲要”、“十三五规划”,去年召开了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和新举措。您认为,在学校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档案工作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孙真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

  学校档案馆完整保存了学校历史发展的原始凭证,真实可靠,积累了学校发展的历史经验和集体智慧,这是档案工作的资源优势。档案工作者要具有历史的思维和政治敏感性,才能够履行好“存凭、留史、资政、育人”的职责,在收集保存的基础上有序整理、充分研究,将历史经验转变为未来发展的资政参考,成为学校发展规划的“智囊”,助力学校继承传统、不断创新,创造新的辉煌。

 2018年,华东师大召开了第十三次党代会,大会提出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抢占事关长远和全局的国际学术前沿,聚焦教育、生态、健康、智能和国际五个领域,提高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形成高水平创新成果,培育高品质创新人才。为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一流大学、为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的目标,提出了实施国际化、学科交叉融合、信息化“三大战略”和“‘五个+’行动计划”。这既是把握时代发展趋势,也是基于学校自身发展的基础和优势。华东师大档案馆编撰出版“丽娃档案”丛书、 “校长系列”丛书、《华东师大校史》以及《华东师大年鉴》等成果从不同视角汇集了学校各个发展时期的历史档案,对这些档案的深度研究很好地总结了学校发展的历史经验。


《上海档案》:当前,党和国家正在大力推进教育强国战略,作为一所国内外知名的一流大学,您认为学校档案部门在其间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

 孙真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华东师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组建的第一所社会主义大学,1959年被指定为全国重点大学的16所高校之一,1996年确定为“211”高校,2006年进入“985”高校行列,2017年列入“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华东师大自建校以来一直是一所好大学。不仅如此,华东师大有大夏大学、光华大学和圣约翰大学三个主要的前身学校,20世纪50年代全国院系大调整时又接收了其他高校的优质资源,这些都成为华东师大文化基因的组成部分。前身学校强烈的爱国精神、艰苦创业的“三苦精神”、国际化的先锋意识等都被华东师大继承下来。一大批知名教授、学者成为了师大创校时期以及学校发展不同阶段的重要人物,推动学校不断登高行远,华东师大在近70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与国家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学校在各个时期为国家与民族的发展培养各领域的精英,历经岁月的华东师大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征和精神气质。

 1、挖掘档案资源,传承大学文化。档案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资源,我们有8个全宗30余万卷(件)档案,包含华东师大建校以来全部档案,前身学校、并入学校的全部档案。多年来,档案工作者通过系统整理档案,深度挖掘档案资源、凝练师大精神、传播校史文化,为学校的“文化自信”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高校本就具有传播文化、传承文明的使命,高校档案馆更是其中的文化重镇。华东师大的档案馆将档案信息转化为档案文化,讲好师大故事,延续学校历史、传承学校文脉,让师生员工对学校文化产生强烈的认同和尊崇。师大档案馆设立“名人档案库”、“特色馆藏资源库”,编研的“丽娃档案”系列丛书、《丽娃记忆:华东师大口述实录》等都是这方面工作的成果,让档案说话,让校史叙事,建立了华东师大师生员工的文化自信。

 2、阐释档案文化,充当学校“文化智库”。今年,华东师大启动迎接建党100周年和校庆70周年的“三年行动计划”,增强学校文化标识度是其中一大内容,如“创校先贤群雕塑造”、“一筑一品”等,档案馆在学校这些项目的设计和建设中发挥着“文化智库”的作用,全面参与到“文化校园”和“校园文化”的建设中。


《上海档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印发以来,教育领域的“互联网+”呈现全新的发展景象,您认为,高校档案工作怎样适应这样的发展变化?

 孙真荣: 随着时代发展,档案工作理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提供可靠、便捷的管理和服务新模式是现代发展的需求,处理好档案安全与档案利用之间的关系需要更为科学的设计和管理机制。

   华东师大档案馆是最早使用联网档案管理系统的高校之一,通过几轮的更新改造,这一系统实现档案异地在线管理,大大降低了管理成本,减轻了人力、时间的重复低耗,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有效规避了财务风险,提高了服务满意度。

   新思路、新技术、新方法是提升档案工作能力水平的前提。在国家大力推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华东师大持续推进信息化建设,实施“智慧校园”提升工程,信息化、“智能+”是师大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三大战略”和“‘五个+’行动”计划之一,档案馆正在深入开展档案数字化和智慧档案馆建设,主动融入学校发展新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档案工作记录历史,做好现在的档案工作,既是对历史负责,更是对现在和未来负责。

来源 | 《上海档案》2019.No.04(总第29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