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媒体报道

【上海档案】深藏远思,志爱公利
——前进中的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

发布日期: 2019-05-14   浏览次数 286



在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指引下,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秉持“深藏远思,志爱公利”的馆训,坚持“为党管档、为校守史、为师生服务”的宗旨,履行“存史、资政、育人”的职责,不忘初心,以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新时代发展战略为奋斗目标,加快落实“十三五”规划,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主动服务学校大局,推动学校档案事业的发展。


一、夯实基础,构建资源服务和保护三大体系

档案馆作为国家科技事业单位一级档案馆,档案馆利用档案校史合署办公的优势,努力构建档案的资源体系、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

构建结构合理的档案资源体系。不断加强资源体系建设,学校档案馆建有大夏大学、光华大学等8个全宗,馆藏各类档案总计30万卷/件,其中实物、声像、照片等档案总计约3万件(张),民国档案近3万件。建有150多位知名教授、校友人物档案。档案馆库房以智能化温湿度控制系统,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引入“南大之星”档案管理系统,启动馆藏纸质档案的数字化工程,开发实施“丽娃声像”档案系统建设,已完成历史、学籍、基建、教学等档案数字化。特色馆藏档案不断丰富,仅2018年,档案馆接收档案29194卷。

构建快捷便利的档案服务体系。优化档案利用流程,缩短服务时间,提升服务大局能力。2018档案馆共接待10000余人次,提供档案9600余卷(件)。为山东、浙江等地复查干部人事档案提供帮助;协助组织部补全干部人事档案;为宣传部编写《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人物》提供服务;为中央电视台拍《朗读者》节目提供王智量教授的原版书、手稿等;为校友会召开校友联谊大会提供了大量的照片;为历史系、教育学部、外语系等院系校友活动,统计学院举办35周年活动,学生参加全运会等提供相关档案信息;为基建处、丽娃食堂等校内大修项目提供相关基建图纸;为国资处办理中北校区的产证提供相关档案。全年答复各类线上咨询1200人次。

构建措施有力的档案保障体系建设。一是加强档案统筹规划,加大档案事业的经费投入,确保档案征集稳步推进;二是强化安全意识,保障档案安全和信息安全。三是打造“一个中心、多个基地”。档案馆设立全国首所挂靠高校档案馆的校级档案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心,为社会提供高水平的档案信息服务与专业咨询服务;与学校商学院信息学系联合成立华东师大图书情报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基地,以此为平台,产学研用结合,推进跨界合作、项目聘用、专兼职结合的用人机制,目前联合培养近10余名研究生。


二、策划“丽娃档案”丛书,把“档案库”变“思想库”

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档案馆充分挖掘馆藏档案,策划出版“丽娃档案”丛书,校党委书记童世骏为丛书作“总序”,目前已编撰出版29种,1800余万字,已形成品牌化,系统化。

挖掘整理学校前身档案。以大夏大学、光华大学建校90周年为契机,先后出版《大夏大学编年事辑》、《光华大学编年事辑》、《大夏文萃》、《大夏大学:9090人》、《光华大学:9090人》、《光华文萃》、《大夏大学与赤水》等研究成果,分别从历史、人物、文化三个层面进行研究探索,为进一步的档案研究打下夯实的基础。编撰出版《圣约翰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从办学渊源、文脉传承和学科发展史的角度考察、研究圣约翰大学和华东师大之间的关系,以圣约翰大学和华东师大之间的文脉传承为重点,就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进行专题研究。

策划“校长与大学”系列。先后编纂出版《王伯群与大夏大学》、《张寿镛校长与光华大学》、《欧元怀校长与大夏大学》、《廖世承校长与光华大学》,同时,《马君武校长与大夏大学》、《朱经农校长与光华大学》正在出版社中。这些著作主要收录华东师大前身校长掌校期间所形成的书信、文稿、公函、布告、会议纪要等多种原始档案,全面展示了校长们的治校理念、办学理论和教育实践,为研究近代中国高等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史料。对研究校长、研究大学,乃至研究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历史,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编撰档案文化手札。编撰出版《华东师大档案馆藏名人手札》、《华东师大档案馆藏名人题词》,前者收录华东师大前身大夏、光华办学期间的部分名人手札九十一通。该书所收手札为首次向社会公开,对研究历史人物、大学史等均有参考价值。后者编入大夏、光华、华东师大等时期国家领导人、著名学者的题词133幅。将一所大学所收藏的题词公之于众,无疑可从历史研究、艺术鉴赏等多角度发挥题词的文化传承作用。

出版《丽娃记忆:华东师大口述实录(1-4)》系列。通过对上百位80岁以上老干部、老教授、老校友的“抢救式访谈”,挖掘老一辈校领导的事迹,记录老一辈教授的传奇,倾听老一辈校友的故事,以对话的形式,生动讲述了前辈们的亲历亲闻,对师大的情感以及对师大未来的期许。他们为人、为学的精神与品格,展现了师大人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关于母校的深沉回忆,体现了师大人遵从传统、开拓创新的人文气质。同时积累了大量珍贵的录音、录像、文字以及实物资料。该书入选“上海40年优秀文史类图书”。

编撰《华东师范大学志》。校志已完成初稿,供进一步修改。编纂出版华东师大年鉴。启动《华东师范大学纪事(1951—2016)》的编写工作。这些档案研究成果,真实记录了华东师大的自我认知和集体记忆,对弘扬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传统,赓续学校文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开展档案文化传播,提升在中国高校和社会的影响力

201761日,《光明日报》头版刊登《华东师范大学校史育人,思政工作活起来》报道,对学校档案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最近几年,档案文化传播工作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中新社、《中国青年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等主流媒体(专题)报道近200次。通过开展“档案寻根”、“发现王伯群”、“名人手稿库”、“师生校友口述历史”等系列档案文化传播活动,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与美誉度。

策划“档案寻根”公关活动。档案馆组织策划“档案寻根,接力梦想:500份毕业证寻找主人”公关策划活动,《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上海电视台“新闻夜线”等全国数十家主流媒体以专稿或特稿形式报道,在上海和全国激起了热烈反响。

出版精品文献。档案馆将“静态的”档案转化为“动态的”史料、把“死档案”变成“活信息”、把“档案库”变成“思想库”。档案馆与历史学系、文史馆、学术界等跨界合作,策划、编撰、出版华东师大“丽娃档案”丛书。这批档案编研成果,充分展示和传播大夏、光华、圣约翰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民国大学文化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档案馆通过举办新书发布会、研讨会和座谈会等形式,挖掘档案蕴藏的典故、故事和人物,借助媒体广泛宣传,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创新展览主题传播。档案馆将创意主题展服务于传播档案文化,推出“我在档案中找到他/她:追寻校园爱情档案专题展”“先贤·景观——师大文脉的民俗再现” “海派剪纸艺术展” “崛起中的华东师大儒商群专题档案文献展” “父子学人的家风传承档案文献展”,与普陀区档案局联合举办“勿忘前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专题展”,等等,这些立意深刻的主题档案展,以高品位文化为师生提供充分的想象空间,产生强烈的心灵共鸣。

打造“名人档案库”。档案馆实施以“人本+学术”为价值取向的“名人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一是通过举办“文华存真,反哺母校”系列征集活动。征集到中纪委原副书记傅杰校友,以及沙叶新、赵丽宏、格非等著名作家的手稿和文集。二是,征集知名教授的手稿。已征集到著名古文字学家戴家祥,上海文学艺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徐中玉、钱谷融,著名翻译家、普希金奖章获得者王智量,工程院院士陈吉余,法国骑士勋章获得者、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等数十位著名教授的手稿。三是推动著名校友后人捐建档案。先后促成光华校友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严复孙女、辜振甫遗孀辜严倬云女士,大夏校友陈伯吹之子、北京大学原校长陈佳洱院士,大夏教务长鲁继曾之子、国务院港澳办原主任鲁平等来校访问,捐赠先辈手稿等史料。

跨界合作,拓展馆外资源。一是与贵州省文史馆联袂合作,推动传播大夏和校长王伯群,借助文史馆和贵州媒体的力量,重新发现他作为历史名人的文化价值和精神财富。二是全力协助贵州兴义市建设“王伯群故居陈列馆”,挂牌成立“华东师大档案馆校史研究实践基地”,此陈列馆成为黔西南州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三是与贵州赤水市合作,联合开展《大夏大学与赤水》书籍出版和赤水一中“大夏校史馆”展览。四是与浙江平湖市档案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协助地方档案工作快速融入上海。

四、以文脉滋养人,探索档案文化育人新路径

档案馆积极探索档案文化、学校历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着力开辟档案文化育人的新方法,通过挖掘档案中的校史文脉和人文积淀,将静态的档案史料转化为动态的育人资源。

挖掘档案中的校史,学校领导上“开学第一课”。档案文化是一所大学代代师生共同创造和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它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档案馆发掘档案中的校史,为校领导集体开讲第一课提供素材,已成为学校的一大传统。2014年开始,校党委书记童世骏带头为新生开讲校史“第一课”,与此同时,学校领导任友群、梅兵、李志斌、汪荣明、孙真荣,原校长王建磐等都结合自身实际和生动案例,精心准备,深入院系为不同专业的新生讲述华东师大的历史文化和发展沿革。这一举措,实现了每年近9000名新生入学校史教育的全覆盖,让新生开始接续学校历史记忆,充分了解和认识师大独特的大学精神,增强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荣誉感。校领导集体开讲校史课已成为华东师大校史育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深入院系,“系统课程—专题讲座”联动。档案馆从课程建设入手,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开设了全校范围内正规的“校史文化解读”公共选修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校史教育,受到学生的追捧。自开设至今,已有2000余学生选修该课程。档案馆专业研究人员深入传播学院、软件学院、经管学部等院系,走向讲台,宣讲档案故事;同时,与院系结对子,进行档案校史专题讲座。与教育学部学生党支部在校园主题日“文脉丽娃,品读师大”中,联合开展讲座活动,专门为50多位学生支部书记和党员解读档案中的校史,与中文系青年教师群体联合开展新教师专题学习活动,研讨档案中的学校历史,与学生党校、团校、学生社团开展有针对性的档案中的校史专题座谈。《光明日报》在201761日头版专门报道了华东师大校史成果,并评价说:“华东师大……档案库成了思政工作取之不竭的思想库。”

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经过在实践中的不断探索,收获了累累硕果。先后荣获上海市档案系统先进集体、上海市三八红旗集体、上海市优秀档案文化传播项目、教育部直属高校档案工作优秀案例一等奖等2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称号。目前,档案馆正围绕“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遵循学校档案事业“十三五”规划目标,向着集管理、服务、科研、育人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智慧化、开放型档案馆的建设目标阔步奋进。


作者 | 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馆长 汤涛 

来源 |《上海档案》2019.No.04(总第29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