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媒体报道

【上海档案】校地合作,推动高校档案工作更广更深发展

发布日期: 2019-05-14   浏览次数 342

“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与社会的发展”是华东师范大学首任校长、著名教育家孟宪承先生提出的现代大学的理想,这正是华东师大的办学理念。高校和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高校是国家的文化高地,高校丰富的智力资源、文化资源、人才优势对国家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档案工作“存凭、留史、资政、育人”,不仅仅在于收集整理过去的历史,更可以对现实和未来发挥独有的作用。

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在常规工作之外,积极拓展工作空间,发挥档案专业优势,开发档案的文化价值,将档案编研、校史研究、文化宣传延伸到校外,开启校地合作,为学校服务、为地方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一、与贵州赤水联合出版档案编研成果,助力地方城市建设

201812月,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和赤水市政协联合编研出版的《大夏大学与赤水》新书发行座谈会在赤水市举行,华东师大档案馆馆长汤涛,赤水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兰,副市长程鳌,以及华东师大大夏书院、赤水市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教育局、史志办、城乡规划局等校地双方相关17家单位50余人参加,座谈会由赤水市政协主席吕平主持。

该书由校地联合编研出版基于华东师大档案馆从档案中发现了远隔千里的校地之间的历史渊源。华东师大的前身之一大夏大学在抗战爆发之后向内地迁移,辗转庐山、贵阳等地,最终于19453月在赤水复学。期间,赤水地方各界给予大夏大学热情赞助,更是将文昌宫大庙让出,作为大夏大学的校本部,并将国立赤水中学、私立博文中学、县立女子中学的部分校舍借给大夏大学办学,直至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大夏大学迁回上海。

抗战中的大夏光华档案图片展

大夏大学在赤水办学的1年多对校地双方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大夏大学因为得到了赤水地方各界的的无私帮助,得以延续发展,文脉得以保留,还保护了大批教学物资。另一方面,大夏大学是赤水历史上唯一一所高校,在赤水传播了现代知识,开阔了当地人的视野,对赤水地区的教育事业,乃至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即使是在大夏迁回上海以后,其示范作用一直在影响赤水。

早在2016年,华东师大档案馆与赤水市政协就协商着手联合编研此书,校地在两年间多次互访,收集和整理相关档案文献,诸多文史专家参与其中,提供了许多建议和珍贵的回忆录,最终形成了这本反映大夏大学在赤水发展的编研成果,这是档案馆开展校地合作的成果,用丰富的档案集中反映了大夏大学与赤水的深厚渊源,重续校地之间的特殊联系。

不仅如此,赤水市第一中学创建于1927年,时名为贵州省第二中学,现为贵州省示范性高中,是赤水市最好的高中。大夏大学校史陈列馆就设在赤水一中校史馆中。2017年,华东师大档案馆、基础教育与终生教育处负责人和相关专家在赤水市市长、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及市教育局等单位领导的陪同下一起考察赤水一中大夏大学校史馆建设情况,华东师大专家组一行对校史馆的设计规划、陈设物件等提出了修改意见,在赤水一中90周年校庆之际,校史馆开放。这是华东师大和赤水市校地合作中另一个重要成果。

大夏大学西迁的历史成为华东师大与赤水市的共同记忆,校地双方的合作更凸显了档案文化的现实价值,直接影响了赤水市的城市规划。大夏大学校本部旧址“文昌宫”被赤水市确定为市级历史文物,并已纳入赤水市最新的城市规划,赤水市将斥资予以修缮恢复,目前周边地区的拆迁工作正在进行中。在规划的过程中,华东师大档案馆提供了大量珍贵档案,为文昌宫的考证提供了可靠的档案支持,并为其注入了历史和文化价值,修复后的旧址将展示大夏大学在赤水办学的景象,将成为城市的文化地标之一,

校地合作使历史再现,让文化延续,使得华东师大与贵州赤水的联系更加紧密,并由此开启了双方在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文化传播等方面进一步合作的可能性。

  

二、与贵州兴义共建档案研究实践基地,助力地方文化建设

华东师范大学的前身之一大夏大学成立于1924年,其创始人王伯群先生先后担任大夏的董事长和第二任校长,他出资购地、筹募学校建设经费、聘请名师,大夏大学办学27年,王伯群校长直到他去世的1944年,将其生命最后21年的主要精力奉献给了大夏大学,他是大夏大学发展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华东师大档案馆编辑出版的《王伯群与大夏大学》等成果辑录了王伯群担任校长期间的档案、文献,集中反映了王伯群的治校理念。为了更深入地研究王伯群,挖掘他的个人历史以及大夏大学历史,华东师大档案馆汤涛馆长亲自主持王伯群研究,并多次到王伯群家乡兴义寻访,采访当地的文史专家,收集档案资料。

另一方面,20081月贵州省文物局批复了《王伯群故居勘察报告暨保护维修工程修订方案》对王伯群故居实施修复保护,同时将故居建设为陈列馆,展示王氏家族、王伯群兄弟生平事迹,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当地收集到的文献和实物资料有限,距离开馆条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得知相关情况后,华东师大档案馆主动与当地政府、王家后人联系,开展合作。

经过与兴义当地的政府部门、文史研究部门、王家后人多年沟通交流,兴义市对王伯群作为中国同盟会元老、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先驱、政治家、教育家的历史地位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王伯群与华东师大前身学校大夏大学的特殊渊源,使得对王伯群故居的开发和研究更具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文化意义。如今,“王家大院”暨“王伯群故居陈列馆”已修旧如旧,正式对外开放。2018年“华东师范大学档案校史研究实践基地”在王伯群故居陈列馆挂牌成立,兴义市副市长熊华禹、市委宣传部部长刘万启,华东师大档案馆馆长汤涛、基础教育与终身教育处处长赵健、大夏书院院长沐涛等校地双方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挂牌仪式,同日,黔西南州常委、兴义市委书记许风伦在市政府会见了华东师大考察团一行。双方就校地在档案、教育、文化等方面的长期深入合作进行了充分交流。同年暑假,华东师大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队到兴义市进行了教育文化调研。

这次校地档案研究实践合作从知名人物研究切入,开启了华东师大与贵州兴义市的友好合作。

  

三、与浙江平湖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全面深入开展业务交流

华东师大档案馆是组织、协调、管理全校档案工作的职能部门,是服务师生、校友和社会的档案信息业务部门,是华东师范大学开展校史研究、展览和教育的文化机构;同时,设有全国第一所挂靠在高校档案馆的校级档案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心,并被华东师范大学认定为图书情报学专业硕士实践基地。档案馆在负责日常档案管理和编研工作之外,还承担了档案业务研究和相关专业硕士生的实践训练培养,具备了学校人才培养的功能。

浙江省平湖市的首位战略是接轨上海,在这一战略规划之下,平湖市在各方面全面与上海建立合作关系。

20176月,华东师大档案馆与浙江省平湖市档案馆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就档案信息化、资源开发、人才建设、档案史志编研和文化传播、宣传展览等方面相互合作、取长补短,推进校地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2017年、2018年,校地双方先后互设“档案研究实践基地”,并举办了挂牌仪式,旨在开展档案业务培训、开展地方文献史料收集和开展档案编研与文化传播工作,推动档案品牌文化建设。这是校地在档案业务方面深度合作的尝试。

  

档案工作守住历史,关怀现实,面向未来。多年来,华东师大档案馆在校地合作方面的成功实践创新了档案工作的平台,为学校档案校史编研拓展了资源,推进档案校史编研在广度、深度和高度都有了全新发展;为人才培养提供新途径,同时更好助力学校发挥服务地方社会文化发展的功能,精准对接地方发展需求。

  

作者 | 李炜菁 

来源 | 《上海档案》2019.No.04(总第29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