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档案馆新闻

档案馆举办郭廷芳、张束校友捐赠光华石碑仪式

发布日期: 2019-05-28   浏览次数 703

524日上午,校友郭廷芳、张束夫妇向学校捐赠一块额名为“王省三先生暨费佩翠夫人昭德之碑”。此碑为华东师大前身光华大学在建校五周年之际,即193063日校庆日竖立的纪念亭和纪念碑,系为表彰外交家王省三夫妇捐赠沪西家族田地为校地而立,以表垂之久远。

华东师大副校长、校博物馆馆长孙真荣,校长助理、教育发展基金会办公室主任兼校庆筹备办公室主任斯阳,图书馆党委书记韩建水,校友工作办公室主任邢和祥,档案馆馆长汤涛,校史党史办主任、档案馆副馆长施家仓等出席捐赠仪式;中新网、上海电视台、中国科学报、新民晚报、新民网、东方教育时报、青年报、澎湃等媒体进行了现场报道。仪式由档案馆副馆长李炜菁主持。

汤涛馆长在仪式上介绍了石碑背后满怀家国情怀的校史故事。

孙真荣副校长代表学校接受捐赠,并向郭廷芳、张束夫妇赠送《捐赠证书》和石碑拓片,以表达两位校友捐赠珍贵校史档案的善举。学校即将迎来七十周年校庆,期待校友和各界人士一同关注学校发展,共同传承和宣传学校的历史文化,为华东师大建设“双一流”增光添彩。

孙真荣副校长接受捐赠后,与捐赠者校友郭廷芳(右2)、张束(右1)夫妇合影

郭廷芳校友在发言中说,听了汤馆长讲的历史与传承,很感动,“感谢学校,感谢孙校长给我们家庭这个机会,参与到学校的文化建设中。”张束校友说:“从我们踏入华师大大门的那一刻开始,就跟华师大结下了不解的情缘。华师大以它博大宽容的胸怀、多元的文化,拥抱了我们。虽然我们已经离开华师大很多年了,但华师大赋予我们的这种精神没有变。即使是我们这样的一般人物,也是有家国情怀的。现在,我们虽然已经进入退休的年龄,但我们依然在努力学习,努力地回社会,我们再次感谢孙校长给了我们这样一次机会,为自己的母校贡献一份力量。祝愿母校的历史和文化传承能够继续发扬光大、继续发展。”

仪式最后,孙真荣与郭廷芳、张束夫妇共同为石碑揭幕,与会嘉宾和媒体记者见证了这一时刻。

《王省三先生暨费佩翠夫人昭德之碑》拓片

  

据汤涛馆长介绍,“王省三先生暨费佩翠夫人昭德之碑”高153cm,宽66cm,厚11cm;碑身文字由光华大学国文系教授、钱钟书之父钱基博撰写,童斐(字伯章)书写并篆额。碑刻整体完整,仅少量文字漫漶不清;该碑原竖立在光华大学大西路(今东华大学)校园内的碑亭内。1937年“淞沪抗战”爆发,光华大学遭遇日军毁灭性轰炸,碑亭、碑座以及校园建筑被炸塌,石碑也由此下落不明。89年后的今天,碑身意外重现世间。

这块碑石,是华东师大目前发现的光华大学最早的校史石碑文物。《王省三先生暨费佩翠夫人昭德之碑》不仅颂扬了王省三先生捐地办学的爱国义举,而且见证了华东师大前身光华大学创办的历史过程,因此无疑是可遇不可求的珍贵校史文物。

根据档案史料发掘研究,此石碑背后,隐藏着一个实业家对民族教育的深情;一群有志气的中国人收回教育权、创办中国人自己大学的爱国故事;还有管鲍之交的王省三与张寿镛共同缔造光华大学的感人故事。

一、王省三的跨界人生

可以说,没有王省三,就没有光华大学。正是他捐出自家在上海大西路(今延安西路)65亩墓田作为校基,才有了光华大学后来的传奇。

王省三先生

在王省三七十六年的人生中,驰骋政、教、商三界,历经晚清、民国两个朝代。他精通洋务,坚持维护国家权益;热心教育,坚信以教育兴国强国。

王省三(1858-1933),名丰镐,号木堂,上海法华镇人。吕思勉先生曾专门撰《王省三先生小传》。王省三年轻时肄业于上海道所设崇正北官塾,23岁补邑庠生(即秀才)。彼时,他认识到世界实物日新月异,必须深入研究,于是跟着朋友学习西文,后入西方传教士所设学校继续学习。30岁入京师同文馆(清末第一所官办外语学校,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两年后以翻译兼随员身份出使英法意大利等国。使欧期间,专程到英国伦敦一所大学学习。六年后,又去美洲游历。回国后协助清政府矿务大臣盛宣怀办理交涉事务。

1900年,他被任命为驻日公使馆参赞,后改任驻横滨总领事。1902年应壬寅科乡试中举,以参赞出使考察各国政治。1906年归国,赴浙江总办全省警察及洋务局。1918年至1925年任北洋政府浙江交涉使、外交部浙江交涉员(即外办主任),办理过收回西湖等有关权益的交涉工作。

游历欧美多年,操办洋务多年,王省三一直在思考,拿什么来拯救积弱积贫的国家?一腔爱国情,化作教育强国梦。他一直都很关心教育并参与其中,1904年,他任闸北飞虹义务小学堂总董,出资助学,将筹集的办学资金代为生息,以充常年经费。1906年,法华义塾改组为新学堂,是中国早期新学之一,他被推举为议长(首席学校董事)。

了解了王省三的人生经历,我们就能理解他在寸土寸金的上海捐地办学绝非是一时之冲动。

二、“王省三”们群策群力创办光华大学

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圣约翰大学校长卜舫济以高压手段阻挠学生参加爱国行动。63日,该校师生570余人愤然离校,并筹谋收回教育权,创设一所中国人自己经办的大学。当日,离校师生成立了善后委员会,商议如何安置离校师生。转学还是办学,仓促之间,一筹莫展。如果转学到他校,没有哪个学校可以接纳这么多的师生。如就此各自散去,师生爱国之举意义何在,万一有人因此遭遇不幸,情何以堪。想要创办新校,又谈何容易。上海寸土寸金,在上海建校就像空中搭楼阁。如果不在上海建校,聘请教师不容易,筹募办学捐款也很艰难。大家商议到半夜仍无良策。

64日晨,离校学生、王省三的三儿子王华照,给大家带来了好消息。他说:“昨晚回到家告诉了家父离开圣约翰大学的事,家父说,离开圣约翰大学是正义之举。当下最紧急的是创办新校,安置离校师生。创办新校首要考虑的是学校用地。我家有地在大西路,除了先人墓地,还有百亩,以此为新校用地,应该足够了。家父想要捐出这块地作为新校之基。家母也很支持,说这是很好的事,应尽快去做,以安抚学生彷徨无适的心。家父听后,更加坚定了捐地办学的决心。过几日家父会有正式书函告知此事。”大家听了不禁眉飞色舞。善后委员会负责人之一的许体钢问:“这事可否在当天善后委员会开会时作口头报告?”王华照说,我正想请你们向委员会报告一下这事,我不便自己去说,家父说不要以此而居功。

  

1925年,光华大学校舍开工典礼

善后委员会开会时,大家听了这个消息欢声雷动。63日离校,4日就有了新校用地,其愉快之情无以言表。四天后王省三捐地的正式书函送到善后委员会。他书函中写道:“吾国系独立自主的国家,教育之事,本不应仰人鼻息,受人奇辱。昔年洞察外交形势,早唱收回教育权,以增进国民国家观念之说。今情形,更加证明了收回教育权的必要。”“今睹此情形,益证收回教育权之必要。”“鄙人一介寒儒……愿效古人毁家纾难之意,曾经一度家庭集议,征诸内子费氏佩翠曁小儿德照、恩照、华照三人之同意”,“毅然愿拟以大西路私产先人坟墓余地约百亩,供献于建设大学曁附属中学永远之用”。

除了王省三先生慨捐土地作为校基外,离校学生许体钢的父亲许秋帆捐赠5000元作为光华大学开办费,张悦联的父亲、沪海道道尹张寿镛捐赠3000元,并愿筹集经费、协助办校。后来师生又向社会发行建筑公债,赴南洋募捐,筹集到几十万元作为创校经费。

正是有王省三这样一群有志气的中国人齐心协力,19256月光华大学才得以成立,并定63日为校庆日。9月光华大学开学,光华大学及中学两部共收圣约翰大学离校学生、外来新生970余人,一切课程编制都按照国内著名大学建设。

193063日,光华大学为王省三先生建设纪念碑。

从爱国师生宣誓脱离圣约翰大学到光华大学成立为时只有一个月,光华大学能以如此的规模和速度创立,当时学界无不惊为奇迹。王省三在建校一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讲,回答了这个奇迹是怎样创造出来的:“自去年光华开学以来,予无一日不在忧惧中过生活,因予自动捐地,系单枪独马性质,设无人接踵而起,绝不能认为有把握。幸今日经济方面有施省之、张咏霓、赵晋卿诸君负责;教务方面有朱经农、陆士寅诸君负责;同学方面亦通力合作,维护光华。予与内子所捐出之地亩总算付托有人,但仍望诸君本此原有精神,努力使光华明年再有更大之进步。”光华大学的创设是收回教育权的先声,是中国民族能力的表现。

1935年,光华大学成立十周年时为王省三先生纪念铜像揭幕典礼。

王省三在捐地时还提出一年内如没有建成新校舍将收回土地,以此敦促校舍兴建。在王省三、张寿镛等人的推动下,1926年光华迁入大西路新建成的校舍。31日,光华大学正式接受王省三夫妇捐地地契等文件。19331123日,王省三逝世,光华大学下半旗三天以纪念这位创始人。19356月,光华大学建校十周年,光华大礼堂被命名为“丰寿堂”,并专门铸造铜像,以此纪念王省三和张寿镛对光华大学的特殊贡献。

三、王省三与张寿镛的管鲍之交

王省三的逝世令张寿镛痛失挚友,悲痛万分。他们一位是光华大学首届校董会董事长,一位是光华大学首任校长。他们是光华的创办人,也是光华的灵魂人物。

张寿镛校长

在他们第一次见面前,张寿镛已多次听人说起过王省三。

1905年,张寿镛第一次听同乡张蹇老人说起王省三。张蹇对张寿镛说:“省三是外交人才啊,和我共事已久,为人刚直不阿,你可以和他成为朋友。”王省三在浙江为官时,张寿镛再次听张蹇老人说起他:“省三能学以致用啊,无论是管理警务还是外交事务都有口皆碑,他绝非等闲之辈。”因忙于各自事务,二人即便相见也不过寒暄致仰慕之情而已。

1922年,张寿镛任浙江财政厅厅长,王省三时任浙江交涉使,因创办卷烟税才和王省三有了较密切的交往。1924年,两人因厌倦了官场,便一同辞官。辞职后,他们常常相约徜徉海上,把酒谈心,身处内忧外患的时代,他们坚信“百年大计莫如教育”。上海“五卅”案起,圣约翰爱国师生愤然离校,王省三捐地后,力邀张寿镛和他一起创办光华。刚上任沪海道道尹的张寿镛听了又惊又喜,对王省三说:“君俭者也,而慷慨如彼,何耶?”王省三说:“往岁所谈,子岂忘之乎?收回教育权,固吾志也。”于是张寿镛跟随王省三,共同缔造、经营光华大学。当闻听王省三先生不幸逝世时,张寿镛悲痛万分,在祭文中含泪写道:“君死而光华大学长存,则君为不死矣。”

1935118日,王省三灵枢运往杭州石虎山安葬。张寿镛等往车站致祭。

一块石碑,见证中国高等教育的沧桑巨变。教育兴国、教育强国,这是百年来有志气的中国人一直延续的梦想与期待。

  

附:兹录《王省三先生暨费佩翠夫人昭德之碑》全文如下:

我光华大学肇造五稘纪念之日,乃树碑于校之北方,额曰“王省三先生昭德之碑”,而委无锡钱基博以文于石:

昔在十四年之六月有三日,我同学五百五十三人,既以不忍于父母之邦,不为卜舫济所容,望门投止,以棲徐家汇之复旦中学。瞻顾四方,蹙蹙靡所骋!

先生有贤子曰恩照、华照,生长纨绮,攘臂同仇,而不诱势利,不为柔脆,固难能已!疾痛惨怛,则以归命于父母。于是先生奋而起曰:“我随节欧洲,横大西洋以抵美,足迹无不之。几见有国人不能自教其子弟,而拱手受成于外国人如我国者!儿曹幸少安无躁!我有先人之墓田,经之营之,足以辟黉舍。为我留一穴归骨,以从先大夫于九京也!”夫人费佩翠,嫓德均懿,以克赞于夫子之闳雅。而于是劳之来之,匡之翼之,以启佑我光华大学,则是先生之有大造于我也!《传》不云乎:“何德不报!”而况先生,宏此远谟!用铭贞石,允昭大德。为德不卒,昔贤所戒!树德务滋,先生有焉!

先生,上海王氏,名丰镐。弱冠之岁,尝为吾邑故太常寺卿薛庸庵丈所赏拔,随轺四国,象鞮是寄,用以起家。历官有绩,为世所称,不具著也。

时在民国十九年六月三日,宜兴童斐书并篆额。

  

  

  

  

文|档案馆 图|档案馆、杨婷、瞿仰 编辑|瞿仰